考试
1970-01-01 08:00:00

地区屡受灾荒

题目描述

【题目】地区屡受灾荒

材料一  5世纪末,中原地区农业经济已较发达,成为北魏主要产粮基地,而平城地区屡受灾荒,粮食供应常发生危机。随着北魏在中原的开拓,平城已不适合于控制整个北方地区。加上平城的保守势力强大,北魏社会的发展受到了制约。迁都后,孝文帝下诏改用汉姓,改穿汉服,改说汉语。于是,胡食、胡床、畜牧选种等草原文化因子也逐渐融入汉族人民的生活中。

——摘编自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等

材料二  北魏孝文帝拓跋宏是较早进行汉化改革的皇帝,他在公元496年,领头把复姓拓跋改为元,从此他的姓名就成了元宏。其他如独孤氏改姓为刘,步六孤氏改姓为陆。当时鲜卑民族改姓达一百多。

材料三  “太和改革”由孝文帝亲自设计和主导,基本上取得了成功。一方面是因为改革的大方向是正确的,是先进文化、制度对落后文化和制度的取代:另一方面,孝文帝本人的改革意志和决心起到了关键性作用,在改革面临保守派阻挠和挑战的时刻,孝文帝始终坚定改革方向不动摇,对破坏改革的势力进行强有力打击,扫除改革障碍,同时他还注意选贤任能,培养改革中坚力量,推动改革持续不断向前迈进。

——摘编自《北京日报》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北魏迁都的原因。

(2)结合材料二孝文帝都实行的哪些汉化措施?这次改革的目的是什么?这次改革有何影响?

(3)根据材料三,谈一谈北魏孝文帝改革对今天的改革有哪些重要启示?

答案解析

(1)中原地区政治、经济、文化比较先进,洛阳地理位置优越,是中原地区的政治文化中心;平城地理环境恶化,不利于对黄河流域的统治;平城的保守势力强大,北魏社会的发展受到了制约。(2)迁都洛阳、改汉姓等;为了学习和接受汉族文化,更好的统治中原广大地区,巩固统治;促进了民族交融,也增强了北魏的实力。(3)改革要顺应历史发展潮流;改革要符合本国国情;改革是富国强兵之路;改革是社会进步的一大动力;开拓创新才能与时俱进;惟改革创新者胜等。

(1)根据材料一“5世纪末,中原地区农业经济已较发达,成为北魏主要产粮基地,而平城地区屡受灾荒,粮食供应常发生危机。”结合所学知识可得出北魏迁都的原因是中原地区政治、经济、文化比较先进,洛阳地理位置优越,是中原地区的政治文化中心;根据“随着北魏在中原的开拓,平城已不适合于控制整个北方地区。”可得出平城地理环境恶化,不利于对黄河流域的统治;根据“加上平城的保守势力强大,北魏社会的发展受到了制约。”可得出平城的保守势力强大,北魏社会的发展受到了制约。(2)据材料二“领头把复姓拓跋改为元,从此他的姓名就成了元宏。”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孝文帝实行的汉化措施包括迁都洛阳、改汉姓等;这次改革的目的是为了学习和接受汉族文化,更好的统治中原广大地区,巩固统治。北魏孝文帝改革促进了民族交融,也增强了北魏的实力。(3)本题是开放性题目,只要言之有理即可,例如:改革要顺应历史发展潮流;改革要符合本国国情;改革是富国强兵之路;改革是社会进步的一大动力;开拓创新才能与时俱进;惟改革创新者胜等。

加载中...
AI正在思考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