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与社会生活)
题目描述
【题目】(经济与社会生活)
材料一 东亚农业有上万年的历史,以中国为典型代表。大约在春秋战国时期,中国已经形成以粟、黍、稻、麦、豆、麻为主的种植业结构,由此奠定了明代以前主要粮食作物种类的基础。
——摘自杨共乐主编《历史长河中的人类社会》
(1)阅读材料一并结合所学,指出中国人最早培育出的两种粮食作物名称,列举一项唐朝发明的耕地农具。
材料二 在汉末之前, 中国食用油主要以动物油为主,辅以少量大麻油。“张骞外国得胡麻(即芝麻)”,之后逐步推广。到了《齐民要术》成书的年代, 以芝麻为主的植物油生产加工就很普遍了。唐宋时期,食用油作坊兴起,食用油商品化趋势增强。
油菜在元代传入我国,并逐步取代了芝麻的地位。来自美洲的花生引入后,种植范围逐渐遍及全国。20 世纪初,榨油机器传入,使原本手工榨油机榨不出油的大豆、花生等油料作物,在北方逐步取代了芝麻的地位。
——摘自韩茂莉《中国历史地理十五讲》等
(2)依据材料二,填写《中国古代至近代油料作物的种植及加工发展历程简表》。
角度
重要转折期
史实
农作物结构中的地位
①
芝麻等从附属于粮食作物变为独立的油料作物
油料作物的
②
元朝
南方以油菜为主;北方以芝麻为主
明清
南方以油菜、花生为主;北方以大豆、花生为主
食用油加工技术或手段
近代
③
材料三 占据苏州的张士诚最终被朱元璋打败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因为苏州的粮食短缺。南宋有“苏湖熟,天下足”的谚语,但南宋以后苏州地区谷物的供给开始依赖湖广地区。明中后期,苏州城内西部是商业区,东部是织染工业区。有钱人在城东出资建立机房, 雇工织造。1601 年,朝廷派孙隆赴苏州增收税金,计划对每台织机征银三钱,或对每匹绸缎征银五分,每匹纱征银二分。听闻此消息,机户纷纷停业,解雇织工。织工聚众抗议, 由此引发纵火伤人。
——摘编自(日)宫崎市定《明清时期的苏州与轻工业的发展》
(3)依据材料三,概述明代苏州经济发展的特点。
答案解析
(1)作物: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古代中国最早培育的两种粮食作物是水稻和粟。工具: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唐代发明的最突出的耕地工具是曲辕犁。(2)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东汉末年或魏晋南北朝时期,芝麻等从附属于粮食作物变为独立的油料作物,因此①为东汉末年或魏晋南北朝时期;根据题干中的南方、北方可知,②应当填写区域格局;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近代机器引入,食用油加工技术或手段从手工生产过渡到机器生产,因此③填写从手工生产过渡到机器生产。(3)产业结构(或城市职能)的角度:根据材料“南宋以后苏州地区谷物的供给开始依赖湖广地区”可知,从粮食种植中心转型为工商业中心(或粮食向外输出变成向内输入;)根据材料“明中后期,苏州城内西部是商业区,东部是织染工业区”可知,城市产业布局呈现区域性和技术性的明显分工;生产关系或经营方式角度:根据材料“有钱人在城东出资建立机房, 雇工织造”可知,出现了“机户出资,机工出力”的雇佣关系;从媒介角度:根据材料“朝廷派孙隆赴苏州增收税金,计划对每台织机征银三钱,或对每匹绸缎征银五分,每匹纱征银二分”可知,白银成为税收的主要货币。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从全国总体看,苏州手工业、商业发达。
(1)作物:水稻、粟。工具:曲辕犁。(2)①东汉末年或魏晋南北朝时期;②区域格局;③从手工生产过渡到机器生产(3)产业结构(或城市职能)的角度:从粮食种植中心转型为工商业中心(或粮食向外输出变成向内输入;)城市产业布局呈现区域性和技术性的明显分工;生产关系或经营方式角度:出现了“机户出资,机工出力”的雇佣关系;从媒介角度:白银成为税收的主要货币。从全国总体看,手工业、商业发达。
相关试题
关于特种作业人员应具备条件的说法,正确的是(
下列对导致战略失效的原因表述中,不正确的是(
【多选题】 《设备管理规程》规定企业除了在用
2733物联网中采集的数据怎么进行处理?答案
[多选] 某企业在市场中通过利率招标的方式发
(多选题)低质量及特别关注客户的认定标准包括
在以宗教形式的诈骗中,为让人们捐“香火钱”、
2018年7月26日金砖国家领导人第十次会晤
团结产生力量,凝聚产生希望。当今世界有许多重
关于贷款抵押风险,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有( )。
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完成下列各题。唐诗宋词吟出
镜框水平度倾斜的主要原因有:()、()、()
在形像设计中,可以利用饰品吸引视线来扬长避短
.工作负责人(监护人)的安全责任有哪些?
义务教育法规定,学生无论违反了哪些学校的规章
电力牵引区段的轨道电路,当不平衡牵引电流在规
遗体更衣服务
述区域化综合物业管理的涵义?
“大杂居,小聚居”指的是下列哪个民族的居住生
在极不均匀电场中,空气湿度增加,空气间隙击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