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试
1970-01-01 08:00:00

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题目描述

【题目】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以青春之我,创青春之家庭,青春之国家,青春之民族,青春之人类,青春之地球,青春之宇宙。

——李大钊《青春》(发表于1916年的《新青年》杂志)

材料二  1919年9月,21岁的周恩来在天津组织成立了学生进步团体——觉悟社。下面是他执笔的觉悟社的纲领性文章《觉悟的宣言》内容节选。

“觉悟”的声浪,在二十世纪的新潮流中,澎渤得很厉害。……有了这种“觉悟”,遂酝酿成这次全国的“学潮”,冲动了全国的学生界,从思想向“觉悟”方面走。

——人教社《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历史必修三·历史材料与解析》

(1)材料一中的《新青年》杂志是哪一运动的主要阵地?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李大钊心目中的“新青年”形象是怎样的。

(2)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二中的“学潮”促进周恩来等进步青年自觉接受了哪一决定未来中国命运的新思想。

(3)根据以上两则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青春的认识。

答案解析

(1)新文化运动。将个人前途与国家、民族命运紧密相连;具有世界意识。(2)马克思主义。(3)青春需心怀国家和民族,放眼世界和未来;青春需弘扬五四精神,努力奋斗进取

(1)材料一中的《新青年》杂志是新文化运动的主要阵地。1915年,陈独秀、李大钊、胡适、鲁迅等高举“民主”与“科学”两面大旗,以《新青年》为主要阵地,掀起了空前的思想大解放运动--新文化运动,新文化运动是我国历史上一次空前的思想大解放运动。根据材料二“以青春之我,创青春之家庭,青春之国家,青春之民族,青春之人类,青春之地球,青春之宇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李大钊心目中的“新青年”的形象是将个人前途与国家、民族命运紧密相连,具有世界意识。(2)据材料二“在二是世纪中的新浪潮中”及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三中的“学潮”促进周恩来等进步青年自觉接受了马克思主义。1917年,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使中国先进知识分子看到了“新世纪的曙光”,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主义。(3)本题是开放型题目,考查的是学生开放性思维的能力,只要符合题意,言之有理即可。如:青春需胸怀国家和民族,放眼世界和未来;青春需弘扬五四精神,努力奋斗进取。

加载中...
AI正在思考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