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试
2021-08-03 13:22:26

随着中国近代社会的变化,中国人的思想和政治、社会生活也在发生

题目描述

【题目】随着中国近代社会的变化,中国人的思想和政治、社会生活也在发生着变化,反映了中国进步的历程。据此回答下列小题。

 

【1】鸦片战争的失利,部分中国人从天朝上国的迷梦中惊醒,萌发了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想,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的主张。该主张的实质是

A.对封建王朝的愚忠和维护

B.对资本主义文明的肯定与仿效

C.发展自己,反抗侵略

D.树立崭新的爱国主义旗帜

【2】近代中国一些进步思想家主张进行政治制度改革。第一次提出“设投票箱,由公众选举官吏”思想家及其论著是

A.魏源的《海国图志》

B.洪仁玕的《资政新篇》

C.梁启超的《变法通义》

D.孙中山的《民报》发刊词

【3】辛亥革命后,中国由帝制进入共和时代。南京临时政府颁布《临时约法》,试图限制袁世凯的权力以巩固民主共和。体现这一目的的主要规定是

A.主权属于全体国民

B.立法、行政、司法三权分立

C.实行总统制

D.实行责任内阁制

【4】19世纪中后期,在中国传统饮食之外,沿海主要城市开始出现西餐,吃西餐成为当时有钱人的一种时尚。这主要是因为

A.伴随着民族工业的发展,吃西餐成为资产阶级的生活追求

B.鸦片战争后,通商口岸的开放,西方文化随之传入

C.西方殖民者涌入中国,实行同化政策

D.对中国人来说西餐比中餐更有吸引力

【5】民国之初,跪拜、作揖等礼节被鞠躬、握手取代,并在青年中出现了一股反抗封建包办婚姻的潮流。造成送种风俗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生活习俗的影响

B.民国建立后民主平等观念深入人心

C.文化运动时发展

D.五四运动提高了人民的政治觉悟

【6】1915年,新文化运动产生。在新文化运动中,首先提出“民主”与“科学”口号的是

A.

B.

C.

D.

答案解析

【1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口号的是林则徐和魏源为代表的地主阶级抵抗派,其目的在于通过学习西方技术发展自己,反抗侵略,选项C正确;选项A并未反映出其实质,林则徐、魏源等人在面对列强侵略时一方面是为了维护统治,但更多的是体现出的爱国心,排除;林则徐等人并不主张学习西方的制度,其仍然心怀天朝上国的心态,选项B排除;林则徐等人是地主阶级,具有爱国心,但是其爱国心是建立在维护统治基础之上的,因此用“崭新”表述有误,排除D。【2材料中“设投票箱,由公众选举官吏”体现了对西方制度的效仿,而最早提出学习西方政治制度的是洪仁玕,选项B正确;《海国图志》是对西方的介绍,但是魏源是地主阶级,其并不主张学习西方制度,排除A;梁启超、孙中山主张学习西方制度,但是不符合题干中“第一次”的限定,排除C、D。【3根据所学可知,辛亥革命后,以孙中山为代表的资产阶级革命派为限制袁世凯的权力,实行责任内阁制,总统命令需内阁总理副署方能生效,选项D正确;选项A体现的是民主性,相对于专制而言,并不能限制袁世凯权力,排除;三权分立是仿照美国,各个机构之间分权制衡,但其出发点不是限制袁世凯的权力,排除B;总统制下总统权力较大,因此其不是出于限制袁世凯权力而设置,选项C排除。【4根据题干可知,19世纪中后期沿海城市出现了西餐,成为有钱人的时尚,其原因在于鸦片战争后,通商口岸的开放,伴随着中西交流的密切,西方文化随之传入,选项B正确;题干中并未突出吃西餐的是资产阶级,选项A排除;选项C不符合史实,西餐的传入不是西方列强同化政策的内容,而且西方列强在19世纪中后期并未有同化中国的政策,C排除;吃西餐是有钱人的时尚,其消费群体并不是所有中国人,而且材料本身无法证明中餐的吸引力低于西餐,选项D排除。【5根据材料可知,民国初期的社会风俗、婚姻观念发生变化,结合所学可知,这是因为辛亥革命以及民国建立后推行的一系列移风易俗改革导致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选项B正确;生活习俗本身具有传承性,其不会导致社会风俗突变,选项A排除;社会风俗变化发生在政权转换期,这一时期文化方面并无较大运动,排除C;五四运动发生在1919年,与材料时间不符,而且五四运动主要是提出反帝反封建口号,其并不涉及风俗改革,排除D。【61915年,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首先提出“民主”与“科学”口号,标志着新文化运动的兴起。在新文化运动中,首先提出“民主”与“科学”口号的是陈独秀,图片B符合题意;图片A是蔡元培,其执掌北大,主张学术兼容并包,并未率先提出“民主”与“科学”口号,排除A;图片C是胡适,图片D是鲁迅,两人均为新文化运动期间领军人物,但并不是率先提出“民主”“科学”口号的人,排除。

加载中...
AI正在思考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