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试
1970-01-01 08:00:00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下列小题。

题目描述

【题目】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下列小题。

知伯①索地于魏桓子②

知伯索地于魏桓子,魏桓子弗予。任章③曰:“何故弗予?”桓子曰:“无故索地,故弗予。”任章曰:“无故索地,邻国必恐;重欲无厌,天下必惧。君予之地,知伯必憍④,憍而轻敌,邻国惧而相亲。以相亲之兵,待轻敌之国,知氏之命不长矣!《周书》曰:‘将欲败之,必姑辅之;将欲取之,必姑与之。’君不如与之,以骄知伯。君何释⑤以天下图知氏,而独以吾国为知氏质乎?”君曰:“善。”乃与之万家之邑一。知伯大说,因索蔡、皋梁于赵,赵弗与,因围晋阳。韩、魏反于外,赵氏应之于内,知氏遂亡。

补充注释:①知伯:春秋末期在晋国执政,为人飞扬跋扈。②魏桓子:又称宣子,春秋时期晋国魏氏的领袖。③任章:魏桓子的大臣。④憍:骄傲,骄纵。⑤释:舍弃。

【1】解释下面句中加着重号的词语。

(1)邻国惧而相亲   惧:          (2)而独以吾国为知氏质乎    独:

(3)知伯大说       说:          (4)韩、魏反于外         反:

【2】下列选项中,与“何故弗予”的“何”字意义或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

A.或异二者之为,何哉(《岳阳楼记》) B.又何间焉(《曹刿论战》)

C.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鱼我所欲也》) D.吾于何逃声哉(《伯牙善鼓琴》)

【3】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无故索地,邻国必恐;重欲无厌,天下必惧。

(2)将欲败之,必姑辅之;将欲取之,必姑与之。

【4】知氏灭亡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5】不如知伯强大的魏氏最后得以生存,这给我们什么启示?

答案解析

【1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解释词语要注意理解文言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词性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1)句意:邻国害怕就自然会相互团结。惧:害怕。(2)句意:却只让我国成为知伯的攻击对象呢?独:只。(3)句意:知伯很高兴。说:同“悦”,高兴。(4)句意:韩魏从国外反击。反:反击。【2本题考查一词多义,注意结合句意分析。例句:“何故弗予”的“何”:为什么,代词。A. 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为什么;B. 又何间焉:为什么;C. 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为什么;D. 吾于何逃声哉:哪里;故选D。【3本题考查翻译文言语句的能力。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尤其要注意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通假字等特殊的文言现象,重点实词必须翻译到位。本题中的重点词:(1)故:缘由,缘故;索:索取;厌:满足。(2)欲:想要;姑:姑且;辅:辅助,帮助;取:夺取;与:给。【4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分析。从任章的分析“君予之地,知伯必憍,憍而轻敌,邻国惧而相亲。以相亲之兵,待轻敌之国,知氏之命不长矣”和知伯得到地后的具体表现“知伯大说,因索蔡、皋梁于赵,赵弗与,因围晋阳”可知,知氏灭亡的主要原因是骄傲轻敌,贪得无厌。【5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分析。阅读全文可知,当最初知伯向魏桓子索要土地时,魏桓子没有同意。这时任章给了他送给知伯土地的建议,理由是“将欲败之,必姑辅之;将欲取之,必姑与之”,所以给了知伯土地,就会让知伯越来越骄横轻敌,这样就可以和天下诸侯共同图谋打败知伯。魏桓子听取了任章的建议,最终和魏国、赵国内外配合一起灭亡了知伯。魏氏战胜强大的知伯的事例启示我们要善于听取正确的建议,采取有效的军事策略。参考译文:知伯向魏桓子索要土地,魏桓子不给。任章问他道:“为什么不给他呢?”桓子说:“无缘无故来索要土地,所以不给。”任章说:“没有缘由就索取土地,邻国一定害怕;胃口太大又不知满足,诸侯一定都害怕。假使你把土地给了他,知伯必定越发骄横。一骄横就会轻敌,邻国害怕就自然会相互团结。用相互团结的军队来防御对付轻敌的国家。知伯肯定活不长了!《周书》上说:‘想要打败他,一定先要帮他一把;想要夺取他,一定先要给他一点。’所以您不如把土地给他,以便使知伯越来越骄横。您怎么能放弃和天下诸侯共同图谋知伯的机会,却偏偏让我国成为知伯的攻击对象呢?”魏桓子:“好吧。”于是就把一个有万户人家的城邑给了知伯。知伯很高兴,于是就又向赵国索取蔡、皋梁等地,赵国不答应,知伯就围攻晋阳。这时韩魏从国外反击,赵氏从国内接应,知伯于是很快就灭亡了。

加载中...
AI正在思考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