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试
2021-08-04 05:27:57

改革是国家发展、社会不断进步、推动历史前进的动力。一个国家,

题目描述

【题目】改革是国家发展、社会不断进步、推动历史前进的动力。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要发展,就要不断改革创新。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20世纪50年代我国经济成分变化表(%)

            经济成份

时间

国营经济

合作社经济

公私合营经济

个体经济

资本主义经济

1952年

19.1

1.5

0.7

71.8

6.9

1956年

32.2

53.4

7.3

7.1

0

 

 

——摘自苏星《新中国经济史》

(1)依据材料一,指出1952年至1956年我国经济成份发生了怎样的变化?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导致这一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材料二  它是一个光辉的起点,它标志着中国共产党从严重的挫折中重新奋起,带领中国人民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开始了新的伟大革命……社会主义中国将在这场新的革命中告别贫穷和落后,走向繁荣和进步。

——摘自费正清《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

(2)依据材料二,指出“它”是指哪次会议?中国农村在“新的伟大革命”中实行什么制度?

材料三  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

——邓小平《武昌、深圳、珠海、上海等地的谈话要点》(1992年初)

(3)依据材料三,指出邓小平提出了什么重要观点?它为党的哪次会议作了重要准备?这次会议提出的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什么?

材料四  经济保持中高速增长,在世界主要国家中名前列前茅,国内生产总值稳居世界第二……积极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推进全面依法治国,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的制度建设全面加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

——习近平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2017年10月18日)

(4)依据材料四,概括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以习近平为核心的党中央带领中国人民取得了哪些成就?综上,谈谈新中国成立七十年来,中国共产党所做的不懈追求。

答案解析

本题考查新中国建设成就,主要考查学生根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解决问题的能力。(1)1952年至1956年我国经济成份发生的变化,可以根据表格中的数据得出。联系所学可知,导致这一变化的原因是1956年三大改造基本完成。(2)从材料中的“社会主义中国将在这场新的革命中告别贫穷和落后,走向繁荣和进步”可以看出,这次会议是十一届三中全会。联系所学可知,中国农村在“新的伟大革命”中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3)邓小平的重要观点可以根据材料中的“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分析得出。联系所学可知,它为中共十四大作了重要准备。这次会议提出的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4)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以习近平为核心的党中央带领中国人民取得的成就,可以根据材料中的“经济保持中高速增长,在世界主要国家中名前列前茅,国内生产总值稳居世界第二”“积极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推进全面依法治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等信息分析概括得出。根据材料信息可知,新中国成立七十年来,中国共产党所做的不懈追求是为了人民幸福,公平正义,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关注民生。

(1)变化:1952年我国个体经济占主导地位,到1956年公有制经济占主导地位。原因:三大改造基本完成。(2)会议: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制度: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3)观点: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不是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会议:中共十四大。目标: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4)成就:经济稳定增长,总量巨大;民主法治建设取得重大进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追求:为了人民幸福,公平正义,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关注民生。

加载中...
AI正在思考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