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试
1970-01-01 08:00:00

服饰的演变为了研究中国古代服饰的演变,同学们开展了如下活动

题目描述

【题目】服饰的演变为了研究中国古代服饰的演变,同学们开展了如下活动

活动一搜集文献资料

“胡服”,即西北地区少数民族的服装,为上褶下裤之服装……衣身紧窄,便于骑射和活动。这和春秋战国出现的上衣下裳相连的“深衣”制汉族传统服饰截然不同。

战国时期,位于西北的赵国,为适应与中山、东胡等以骑射为主的少数民族作战需要,赵国在全国范围内“将胡服骑射以教百姓”,废弃汉族传统裙式下裳而穿裤。之后,赵国成为战国七雄之一。

——摘编自吴萍《多元民族文化影响下中国汉族传统服饰的演变》

(1)依据上述材料,概括赵国服饰发生了什么变化?并指出赵国变革服饰的原因和影响。

活动二查阅考古资料

 

 

 

 

 

 

北魏壁画墓《夫妇并坐图》

(山西大同)435年男女皆着窄袖交领袍衫,典型少数民族服饰

司马金龙墓中漆画(山西大同)484年男女皆着宽衣博带,典型汉人着装

北魏石窟(位于洛阳龙门,始开凿于

493年前后)《北魏帝王出御图》

北魏帝王贵族出行,男女皆着汉人服饰

 

 

(2)依据上述考古材料,概括北魏服饰发生了什么变化?这种变化与北魏孝文帝改革密切相关。请你再列举两例孝文帝的改革措施(服饰改革除外)。

活动三展示研究成果

以下是同学们汇报时的演示文稿

 

从左至右依次是周代服饰:深衣、冕服与胡服深衣:是西周以来士大夫阶层居家的便服,庶人百姓的礼服,男女通用。胡服:便于骑射,各诸侯国战士都穿胡服,逐渐成为战国时期的军服。接着又流传到民间,成为一种常用服装样式。

 

 

 

 

(3)从民族交往和民族文化发展的角度,谈谈你从同学们服饰研究活动中获得哪些认识?

答案解析

(1)变化:吸收少数民族服饰的元素。原因:赵国位于西北地区,与以骑射为主的少数民族的作战需要。影响:赵国战斗力增强,成为战国七雄之一。(2)变化:以汉服代替鲜卑服措施:官员在朝廷中使用汉语,禁用鲜卑语;改鲜卑姓为汉姓;鼓励鲜卑贵族与汉人贵族联姻等。(3)民族交往促进了民族的交流与交融,为中华民族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丰富了中华民族物质和精神文化;促使民族之间的文化认同;体现了中华民族文化的包容性、开放性等。

(1)根据材料“赵国在全国范围内‘将胡服骑射以教百姓’,废弃汉族传统裙式下裳而穿裤”可知,赵国服饰吸收少数民族服饰的元素。根据“位于西北的赵国,为适应与中山、东胡等以骑射为主的少数民族作战需要”可知,赵国变革服饰的原因是赵国位于西北地区,与以骑射为主的少数民族的作战需要。根据“之后,赵国成为战国七雄之一。”可知,赵国变革服饰的影响是使赵国战斗力增强,成为战国七雄之一。(2)根据材料“435年男女皆着窄袖交领袍衫,典型少数民族服饰”“ 北魏帝王贵族出行,男女皆着汉人服饰”可知,北魏服饰以汉服代替鲜卑服。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措施有:孝文帝规定在朝廷中必须使用汉语,禁用鲜卑语;官员及家属必须穿戴汉族服饰;将鲜卑贵族的姓氏改为汉族姓氏,把皇族由姓拓拔改为姓元;鼓励鲜卑贵族与汉族贵族联姻;采用汉族的官制、律令;学习汉族的礼法,尊崇孔子,以孝治国,提倡尊老、养老的风气等。(3)开放题,言之有理即可,如:民族交往促进了民族的交流与交融,为中华民族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丰富了中华民族物质和精神文化;促使民族之间的文化认同;体现了中华民族文化的包容性、开放性等。

加载中...
AI正在思考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