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试
1970-01-01 08:00:00

    “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课题在中国古代史有充分的体现。

题目描述

【题目】    “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课题在中国古代史有充分的体现。请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适应自然)

材料一:上古穴居而野处(上古时代,人们住在野外的山洞里)。

材料二:

(1)从材料一到材料二,古代人们的居住条件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2)材料二中分别为河姆渡原始居民和半坡原始居民的房屋,影响两处房屋结构不同的决定性因素是什么?

(利用自然)

材料三:自古以来,人类通常是逐水草而居,时至今日,大量人口集居的城市都是依水而建。水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必要条件,也是社会经济发展的不可缺少和不可替代的资源,具有极重要的战略地位。

(3)材料三中在远古时期采用疏导方式成功治水的英雄人物是谁?战国时期和谐利用水资源的典范工程是什么?这一工程对当地的发展产生了什么影响?

(感悟自然)

材料四:“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净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林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

——《孟子•梁惠王上》

(4)材料四中渗透了孟子利用什么思想观点?在政治方面,他的核心思想是什么?

(改造自然)

材料五:

(5)结合材料五,指出促使春秋战国时期生产力快速发展的具体因素有哪些?

 

答案解析

(1)由穴居山洞到盖房定居。(2)地理气候(自然环境)因素。(3)禹;都江堰;成都平原成为一片沃野,被称为“天府之国”。(4)顺应自然。仁政。(5)铁农具和牛耕的推广。

(1)依据材料一“上古穴居而野处(上古时代,人们住在野外的山洞里)”的信息,和材料二的图片信息,结合所学可知,古代人们的居住条件由穴居山洞到盖房定居,这是因为出现了原始农耕。(2)依据材料二的图片信息,结合所学可知,河姆渡原始居民居住在干栏式房屋中,半坡原始居民居住在半地穴式房屋中,地理气候、自然环境因素是影响两处房屋结构不同的决定性因素。(3)结合所学可知,尧舜时期,洪水泛滥,禹不畏艰险,一心为民,采用筑堤堵水和疏通河道相结合的方法,把汹涌的洪水引入大海,从此百姓安居乐业;战国时期,各国都注意兴修水利,秦国李冰修建的都江堰是闻名世界的防洪灌溉工程,成都平原成为一片沃野,被称为“天府之国”。(4)依据材料四“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净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林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的信息,结合所学可知,这段材料渗透了孟子利用顺应自然的思想观点;在政治方面,他的核心思想是仁。 (5)结合材料五的图片信息,结合所学可知,春秋时期,我国开始出现铁农具,到战国时,铁农具的使用范围扩大,春秋末年,我国已使用牛耕,战国时期,牛耕进一步推广。牛耕是我国农业史上的一次革命,铁农具和牛耕的推广,使土地利用率和农作物产量显著提高,促使春秋战国时期生产力快速发展。

加载中...
AI正在思考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