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试
2021-08-01 07:06:14

历史学科核心素养是指逐步形成的具有历史学科特征的思维品质和关

题目描述

【题目】历史学科核心素养是指逐步形成的具有历史学科特征的思维品质和关键能力。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①奴隶指在罗马社会中不具有自由人身份的人,在法律上被视为物;奴隶的身份可能因出生、受到刑事处罚或在战争中被俘所致;奴隶可以被解放而成为自由人。【1】②奴隶的释放问题是罗马法中重要的一部分。③《十二铜表法》中就有相关的条文。【2】④表明当时即已存在释奴现象。

注:【1】《罗马法词典》【2】《十二铜表法》第五表第八条、第十一条

(1)材料一中哪些是对历史事实的叙述?哪些是对历史事实的解释?(填写序号即可)

材料二2014年至2015年,我国进行了“丹东一号”的水下考古调查。2015年,经过考察出水文物和各领域专家的质询、讨论后,确认“丹东一号”沉船为致远舰。

图一

清代姚锡光在甲午战后根据当时被日军占领城市绅民的口述整理成《东方兵事纪略》,详细记载了黄海大战中致远舰的沉没过程。

图二

2014年9月17日,一门11毫米10管格林炮出水。此与致远舰的装备一致。该炮是英国纽卡斯尔市阿姆斯特朗工厂制造,被安装在致远和靖远两艘巡洋舰上。

图三

1904年日本方面为获取钢材,对所有的甲午沉舰都进行过长期破拆,致远舰的位置在资料上也有标注。考古队找到一张由日本绘制的“黄海北部及渤海”的海图资料,海图上明确标注了致远舰、扬威舰的沉没位置。其中,致远舰的位置,就在“丹东一号”附近。

(2)请按照实物史料与文献史料的标准对材料二进行类别划分。并指出“‘丹东一号’沉船为致远舰”考证时采用的历史研究方法。结合相关史学知识,简要说明出土文物在历史研究的作用。

材料三……为何要设立这块碑向德国赔罪呢?因为义和团无故杀了德国公使克林德氏,各国联军打破了北京城,须要中国在克林德就害的地方设立一块石碑,方肯罢休;你说中国何等可耻!义和团何等可恶!

——陈独秀1918年的论述——《陈独秀著作选》(第1卷)

材料四义和团,在中国现代史上是一重要事件,其重要不减于辛亥革命……我读八十年来的中国外交史、商业史,我终于不能否认义和团事件是中国民族革命史上悲壮的序幕。

——陈独秀1924年的论述——《陈独秀著作选》(第2卷)

(3)材料三和材料四关于义和团运动的评价有何差别?你认为影响差别的因素有哪些?

答案解析

本题考查对历史的认识评价和研究历史的方法,主要考查学生的历史学科素养。(1)对历史事实的叙述,是指对历史人物或事件的客观叙述,不带任何功能性(或作用)定位,即“是什么”的问题;对历史事实的解释是指对历史人物或事件作出主要的较准确的功能性定位,即“有什么用”的问题,据此可以确定①、③属于叙述,②、④属于解释。(2)实物史料指各类文物、古迹、遗址、建筑、碑刻、雕塑和绘画等,具有形象直观性;文献资料是指以图书、期刊等纸质形式表现出的资料。据此可以确定图一、图三属于文献资料;图二属于实物材料。“‘丹东一号’沉船为致远舰”考证时采用的历史研究方法,根据材料中的“《东方兵事纪略》详细记载了黄海大战中致远舰的沉没过程”和“海图上明确标注了致远舰、扬威舰的沉没位置。其中,致远舰的位置,就在‘丹东一号’附近”等信息可以看出是采用出土文献与传世文献相对照的方法。根据材料信息可知,出土文物可以印证、补充文献记载,使认识更接近历史真实。(3)关于义和团运动评价的差别,可以根据材料中的“你说中国何等可耻!义和团何等可恶!”和“我终于不能否认义和团事件是中国民族革命史上悲壮的序幕”分析得出。从这一现象可以看出,历史叙述者所处时代、立场、角度、价值观等等都会对历史评价产生影响。

(1)叙述:①、③;解释:②、④。(全部写对方可得分,多写少写皆不给分)(2)分类:图一、图三属于文献资料。图二属于实物材料。方法:出土文献与传世文献相对照(二重证据法)。作用:印证、补充文献记载,使认识更接近历史真实。(3)差别:材料三认为义和团可恶,给中国带来了耻辱;材料四认为义和团揭开了中国民族革命的序幕。因素:历史叙述者所处时代、立场、角度、价值观等方面的影响所致。

加载中...
AI正在思考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