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试
2021-07-29 03:11:30

    辛弃疾《木兰花漫》是一首“送月”诗词,对西落之月展开

题目描述

【题目】    辛弃疾《木兰花漫》是一首“送月”诗词,对西落之月展开了连串探索性的追问。据此回答10─11小题。

【1】“是别有人间,那边才见,光影东头?”大意是:当这边月儿西落时,那边的人们是不是正看见明月东升?对此王国维评论说:“词人想象,直悟月轮绕地之理,与科学家密合,可谓神悟。”这里的“神悟”(    )

A.是词人头脑主观自生的

B.表明获得认识不一定需要通过实践

C.是词人对客观现象作出的一种反映,具有合理性

D.表明词人具有辩证唯物主义思想

【2】虽有“神悟”,但由于本身缺乏足够的科学知识,辛弃疾并不能解释“月轮绕地之理”及其他现象,他继续问道:“飞镜(指月亮)无根谁系?”“云何渐渐如钩?”这表明(    )

A.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受客观规律的制约

B.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C.以事实为依据就能准确认识事物

D.对事物及其规律的认识受自身积累的主观因素的制约

答案解析

本题以辛弃疾对西落之月展开的追问为话题设置试题情境,从《生活与哲学》的知识角度组织两个问题,考查考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考查考生阅读材料分析材料、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1A:这里的“神悟”属于意识,意识来源于物质,不是人脑自生的,A错误。B:材料体现的是物质和意识的关系,没有涉及实践,也就未体现获得认识是否不一定需要通过实践,B排除。C:词人的想象,是对月亮围绕地球旋转道理的主观反映,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主观反映,具有合理性,C正确。D:诗句没有体现辩证唯物主义观点,D错误。故本题选C。【2A:“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受客观规律的制约”强调的是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的关系,与题意不符,A排除。B:材料没有体现实践,也就未体现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B不符合题意。C:“以事实为依据就能准确认识事物”说法过于绝对化,C排除。D:辛弃疾的继续追问,是由于本身缺乏足够的科学知识,不能解释这一自然现象,说明认识具有反复性,人们对属事物的正确认识会受到主客观条件的限制,D正确。故本题选D。

加载中...
AI正在思考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