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试
1970-01-01 08:00:00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是关系国计民生的大事。阅读下列材料,回

题目描述

【题目】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是关系国计民生的大事。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贞观年间)天下大捻(丰收),流散者咸归乡里,斗米不过三四钱,终岁断死刑二十九人,东至于海,南极五岭,皆外户不闭,行旅不赍(携带)粮,取给于道路焉。”

——《资治通鉴》

材料二  两宋期间,我国南方和北方的农业都有发展,但南方的发展速度更快,在气候温和、资源丰富的南方,形成了闻名天下的“粮仓”,培育出新的手工行业,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这些事实表明,中国古代经济已经发生了深远的变化。

——《新全球史》

材料三  康熙年间大力推行鼓励垦荒的措施,至乾隆时已经是“人民户口百倍于前。地无不耕之土,水无不网之波,山无不采之木石,而终不足以供人之用。”

——《明清城镇经济的发展》

请回答:

(1)材料一记载的是哪位皇帝在位时的情景?他在经济上采取了什么措施才达到材料一所述的“天下大捻”?

(2)请你举出两个两宋时期我国南方农业发展的表现。你是如何理解材料二中“中国古代经济已经发生了深远的变化”这句话的?

(3)材料三反映了什么问题?根据材料三指出这一问题出现的原因。

(4)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促进我国古代农业经济发展的因素。

 

答案解析

(1)唐太宗;重视农业生产发展,减轻农民的赋税徭役。(2)占城稻在江南地区推广种植;太湖流域的苏州和湖州,成为重要的粮仓;宋朝时水稻产量跃居粮食作物首位。经济重心已经转移到南方(或由黄河流域转移到长江流域)。(3)人口过快增长,导致耕地、粮食供给不足,造成了巨大的社会压力。原因:清朝前期统治者采取一系列恢复和发展社会经济的措施,使经济发展,国力增强,社会稳定;清朝以农业立国,大力推行垦荒政策。(4)生产工具的不断进步;农业耕作技术的不断提高;国家政策的引导;统治者的重视。

(1)根据材料一“(贞观年间)天下大捻(丰收),流散者咸归乡里,斗米不过三四钱,终岁断死刑二十九人,东至于海,南极五岭,皆外户不闭,行旅不赍(携带)粮,取给于道路焉。”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记载的是唐太宗李世民在位时的情景;他在经济上采取了的措施是重视农业生产发展,减轻农民的赋税徭役,达到 “天下大捻”。(2)根据题干信息“两宋期间,我国南方和北方的农业都有发展,但南方的发展速度更快,在气候温和、资源丰富的南方,形成了闻名天下的‘粮仓’”;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两个两宋时期我国南方农业发展的表现,如占城稻在江南地区推广种植;太湖流域的苏州和湖州,成为重要的粮仓。从唐朝中期开始,我国的经济重心开始南移;南宋时期,长江下游和太湖流域一带成为丰饶的粮仓,出现了“苏湖熟,天下足”;说明经济重心完成南移。(3)根据材料三“人民户口百倍于前。地无不耕之土,水无不网之波,山无不采之木石,而终不足以供人之用。”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反映了人口过快增长,导致耕地、粮食供给不足,造成了巨大的社会压力。出现这一问题的原因,是清朝前期统治者采取一系列恢复和发展社会经济的措施,使经济发展,国力增强,社会稳定;清朝以农业立国,大力推行垦荒政策。(4)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促进我国古代农业经济发展的因素,是生产工具的不断进步;农业耕作技术的不断提高;国家政策的引导;统治者的重视。

加载中...
AI正在思考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