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试
2021-08-04 05:19:17

经济体制的不断创新和经济政策的不断调整,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动力

题目描述

【题目】经济体制的不断创新和经济政策的不断调整,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动力。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34年,法国作家罗曼·罗兰到苏联访问之后写下了《莫斯科日记》,书中写道:“目前斯大林正在用行政手段管理经济,虽然经济建设如火如茶,但其弊端也越来越明显。”

——《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反思》

(1)结合材料一及所学知识,指出当时苏联经济建设中“弊端”的主要表现。

材料二  有人说罗斯福挽救了市场经济。就是说,市场经济不是没有毛病,在30年代的时候出了一些毛病。他引进了一些新政,然后使市场经济又回到了一个比较健康发展的轨道。是罗斯福开创了市场经济的新模式。

——《大国崛起》解说词

(2)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指出当时市场经济的“毛病”是什么?罗斯福开创的“市场经济新模式”有何特点?

材料三  面对汹涌澎湃的世界金融危机,温家宝总理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确定了当前进一步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增长的十项措施。包括:一是加快建设保障性安居工程;二是加快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三是加快铁路、公路和机场等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四是加快医疗卫生、文化教育、社会保障事业发展。会议确定,到2010年底约需投资4万亿元。

——《人民日报》(2008年11月10日

(3)结合材料三及所学知识,概括中国政府在应对危机方面与20世纪30年代罗斯福新政时采取的相似做法。

答案解析

(1)弊端:由材料“1934年”“目前斯大林正在用行政手段管理经济”等信息可知,当时苏联实行的经济模式是斯大林模式,故结合所学可知其弊端为两方面的内容,一是经济结构的失衡,它片面发展重工业,致使经济比例严重失调,同时为支持工业化,牺牲了农业和农民的利益,严重挫伤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二是高度集中计划经济体制,地方和企业长期执行计划指令,会压抑它们的积极性。(2)“毛病”:由材料“罗斯福挽救了市场经济……在30年代的时候出了一些毛病”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里的“毛病”指的是罗斯福新政实施的历史背景,即当时的资本主义各国基本都奉行自由放任的经济政策,对市场不加干预,造成供求矛盾激化和股票投机过度,最终引发严重的经济危机。特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罗斯福新政的特点是国家大规模干预经济。(3)相似做法:由材料“一是加快建设保障性安居工程……四是加快医疗卫生、文化教育、社会保障事业发展”并结合罗斯福新政的内容可知,两者都要健全社会保障;由材料“二是加快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三是加快铁路、公路和机场等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并结合罗斯福新政的内容可知,两者都加大基础设施投入。

(1)弊端:片面发展重工业;经济比例严重失调;为支持工业化,牺牲了农业和农民的利益;长期执行计划指令,压抑地方和企业的积极性等。(2)“毛病”:资本主义各国奉行自由放任的经济政策,对市场不加干预,造成供求矛盾激化和股票投机过度等。特点:国家大规模干预经济。(3)相似做法:加大基础设施投入;健全社会保障(或举办公共工程和社会救济)

加载中...
AI正在思考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