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试
2021-08-02 00:50:11

善观水者,必观其澜。明末清初以来,中国社会发生深刻变化。一些

题目描述

【题目】善观水者,必观其澜。明末清初以来,中国社会发生深刻变化。一些有识之士,勇立潮头,审时度势,引领时代。下列代表人物的言论所体现的思想作为时代精神,推动了中国社会的进步。

代表人物

生活年代

言论

顾炎武

1613-1682

文之不可绝于天地者,曰:明道也,纪政事也,察民隐也,乐道人之善也,若此者,有益于天下,有益于将来。——《日知录》

魏源

1794-1857

广东互市二百年,始则奇技淫巧受之,继则邪教毒烟受之,独于行军利器则不一师其长技,是但肯受害不肯受害也。——《海国图志》

陈独秀

1879-1942

本志主旨,固不丰批评时政,青年修养,亦不在讨论政治,然有关国命存亡之大政,安忍默不一言。——《新青年》3卷5号《答顾克刚》

 

(1)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指出三位代表人物解决社会问题的主张。

(2)根据材料,联系明清以来历史发展的趋势,简析有识之士引领时代的原因。

 

答案解析

试题分析:(1)本题主要考查学生正确解读材料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解读三则史料可知,顾炎武针对当时科举制度走向极端、行文严重脱离现实的问题,提出写文章要经世致用,察考民情,益于国计民生;魏源针对当时的民族危机和封建统治危机,提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主张;陈独秀针对当时国民意识淡薄、民众不关心国事的状况,提出应促进国民意识的觉醒。(2)第一小问需要结合三位历史人物所处的时代背景,从民族危机不断加深、封建制度衰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西学东渐、人民的觉醒等方面分析;第二小问可从有识之士的主观方面找原因,如以天下为己任、与时俱进、文化自觉、吐故纳新等。

(1)顾炎武:宋明理学脱离社会现实,明末文风空疏; 提倡崇实致用的学风。魏源: 西方列强入侵,清廷昧于大势,对西方文明缺乏正确认识;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陈独秀: 民族危机严重,北洋军阀专制统治,民主共和徒有虚名;关注国命存亡,提倡思想启蒙。(2)趋势:中国处于社会转型时期,封建制度衰落,列强侵略不断加深,西学东渐。原因:关注现实,以天下为己任;顺应时代,开拓创新;文化自觉,富于批判精神;才学卓越,善于吸纳其他文明。

加载中...
AI正在思考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