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试
1970-01-01 08:00:00

梁尝有疑狱,群臣半以为当罪,半以为无罪,虽梁王亦疑。梁王曰:

题目描述

【题目】梁尝有疑狱,群臣半以为当罪,半以为无罪,虽梁王亦疑。梁王曰:“陶之朱公①以布衣富侔②国,是必有奇智。”乃召朱公而问曰:“梁有疑狱,狱吏半以为当罪,半以为不当罪,虽寡人亦疑,吾子③决是,奈何?”朱公曰:“臣,鄙民也,不知当狱。虽然,臣之家有二白璧,其色相如也,其径相如也,其泽相如也,然其价一者千金,一者五百金。”王曰:“径与色泽相如也,一者千金,一者五百金,何也?”朱公曰:“侧而视之,一者厚倍,是以千金。”梁王曰:“善。”故狱疑则从去,赏疑则从与。梁国大悦。

由此观之,墙薄则亟坏,缯④薄则亟裂,器薄则亟毁,酒薄则亟酸。夫薄而可以旷日持久者殆⑤未有也。故有国富民施政教者,宜厚之而可耳。

(选自刘向《新序》)

【注释】①陶之朱公:即范蠡(lí),他辅佐越王勾践灭吴之后,隐居陶山,改名朱公

②侔(móu):等同。 ③吾子:古时对人的尊称,可译为您。④缯(zēng):丝织品的总称。

⑤殆:几乎。

【1】根据要求,完成下列两小题。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①梁尝有疑狱(       )            ②虽梁王亦疑(          )

③是以千金(       )              ④臣,鄙民也(          )

(2)下列各句中的“而”与例句中“而”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侧而视之

A.如好逸而恶劳     B.杂然而前陈者    C.得之心而寓之久也   D.乃记之而去

【2】请用“/”标出下面句子的朗读停顿(两处)。

然  其  价  一  者  千  金

【3】翻译下列句子。

(1)  故有国富民施政教者,宜厚之而可耳。

(2)  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出师表》)

【4】陶朱公是采用何种方式来回答梁王的问题的?他想向梁王表达什么见解?

答案解析

选自《新序》  作者:刘向  年代:西汉参考译文:梁国曾经有一件难以断定的案件,大臣们有些认为应当判有罪,有些人认为是无罪。即使是梁王也很疑惑。梁王道:“陶朱公(即范蠡),凭借平民的身份而做到举国首富,这必定是因为他有超乎常人的智慧。”于是就召来范蠡问他说:“梁国有一件难以断定的案子,断案的人一半认为有罪一半认为没有罪,即使是我也很疑惑,先生你来判断一下这个案件,怎么样?”范蠡说:“我是个卑贱的小民,也不懂得如何断案,虽然这样,(大王让我断我举个例子)我家有两块白玉璧,它们的颜色都一样,大小也一样、光泽也一样,但是它们的价钱,一块卖千金,一块卖五百金”。王说:“玉大小与色泽都一样,一块卖千金,一块卖五百金,为什么?”范蠡说:“从侧面看它,一块比另一块厚了一倍,所以价值千金”。梁王说:“好。”所以案件有了疑难,就不判罪,赏赐时有了疑难,便全部赏赐。梁国的臣民都很高兴。由此看来,墙薄了就容易坍塌,丝织品薄就容易裂开,器物太薄就容易毁坏,酒太薄就容易发酸。那些薄的事物能够保持很长时间的,那是从来没有的。所以享有国家权力畜养人民,施行政治教化的君主,应该厚德对待人民,就可以了。【1(1)本题主要考查点是文言实词的理解。解答此类题目,一定要先翻译句子,知道句意然后再解释词语,并要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特殊情况,平时要注意积累并识记一些常见的实词。“狱”的意思不同于现代汉语,在这里是“案件”的意思。(2)此题考查虚词的用法。B项和题干中的“而”都是表示修饰。A:表并列。C:表顺承。D:表顺承。【2本题考查文言断句的能力。做“断句题”要通读全文,理解句子主要意思,在此基础上再根据文意和常用的断句方法加以判读。常见的断句方法有:语法分析、对话标志、常见虚词、结构对称、固定句式等。这句话的意思是:但是它们的价钱,一块卖千金。可以根据句意进行停顿。【3文言文翻译有直译和意译两种方法。一般要求直译。所谓直译,就是将原文中的字字句句落实到译文中,译出原文中用词造句的特点,甚至在表达方式上也要求与原文保持一致。翻译要求字字落实,译出原文用词的特点,译出原文造句的特点。“故”“厚”“所以”“职分”是此题中的关键词语,一定要解释准确。【4本题考查的是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根据题目的要求和提示的信息梳理内容,找出相关的语句,概括即可。从“臣之家有二白璧,其色相如也,其径相如也,其泽相如也,然其价一者千金,一者五百金”可知陶朱公拿一薄一厚两块玉璧作比,暗示梁王要换个角度看问题。

加载中...
AI正在思考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