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试
1970-01-01 08:00:00

材料一 民国初年,全国报纸总数高达500余家,不少报纸以“民

题目描述

【题目】材料一 民国初年,全国报纸总数高达500余家,不少报纸以“民主”“民权”“民国”“国民”命名;全国报纸发行总数达4 200万份,“读报者虽限于少数人,但报纸发表之意见,有公众的或私人议论,几乎下等之苦力,亦受其宣传”。

材料二 民国三年,戴季陶遇见一个老农,因戴氏身着日本服装,老农遂问其国籍。戴称“予中华民国人也”。老农“忽作惊状,似绝不解中华民国为何物者”。当戴氏告诉老农“你也是中华民国人”时,老农茫然惶然,连声说:“我非革命党,我非中华民国人。”

(1)对于辛亥革命的影响,材料一和材料二的看法有何不同?

(2)对此,你有何认识?

 

答案解析

材料一反映了辛亥革命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的积极作用,材料二说明辛亥革命并没有彻底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现状。认识:辛亥革命作为一次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运动,既有它成功的一面,即结束了中国的封建帝制,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有利于资本主义的发展,推动了中国近代化进程;也有其失败的一面,即由于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妥协性,不敢发动和依靠人民群众,最终革命果实被以袁世凯为首的北洋军阀所窃取,未完成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任务,未改变旧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面貌。

(1)根据材料可知,材料一中报纸对民主的宣传议论说明辛亥革命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的积极作用;材料二中老农的反映说明辛亥革命并没有彻底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现状。(2)通过两则材料的鲜明对比可知,辛亥革命有其成功的一面,比如,辛亥革命结束了中国的封建帝制,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有利于资本主义的发展,推动了中国近代化进程;但另外一面,从老农的反映就可以看出,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妥协性,不敢发动和依靠人民群众导致辛亥革命的胜利果实很快被袁世凯窃取,未完成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任务,未改变旧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面貌。

加载中...
AI正在思考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