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试
1970-01-01 08:00:00

科举制度是中国历史上选拔官员的一种基本制度。阅读材料,回答问

题目描述

【题目】科举制度是中国历史上选拔官员的一种基本制度。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隋大业年间,增设进士科,考试作为一项重要制度确立起来。这样,士人可以不经荐举,直接报名考试。由官府择优录取,从而纠正了魏晋以来世家大族子弟通过门第进入仕途的局面。

材料二  唐因隋制。贞观年间,增加考试科目,鼓励士人报考,进士科逐渐成为最重要的科目。武则天时创殿试和武举。殿试的产生排除了一些通过钱财来考入进士的人,是完善科举制的一项重大措施。唐玄宗时,诗赋成为主要的考试内容。

——摘编自360百科

材料三  宋代科举考试增设词科,“词”受到普遍重视,文学发展焕然一新。科举考试录取士者大幅增加,读书风气日盛。《三字经》《百家姓》等小百科全书成为宋朝幼儿启蒙读物,文明高度发展。

——摘编自《中国古代文化史》

材料四  明朝再度恢复了通过对儒家经典的竞争性考试来选拔文官的制度,这套制度后来变成了一种僵死的形式,它一直保持到1905年废除科举制度。

——汤因比《历史研究》

请回答:

(1)材料一中科举制度正式确立的标志是什么?“大业”应是哪一皇帝年号?根据材料一,概括这一时期选官制度的主要特点。

(2)根据材料二,概括唐初三位统治者完善科举制度的措施。

(3)根据材料三,回答宋代科举考试的变化对“文明高度发展”产生了怎样的影响?试举出这一时期的一位著名词人。

(4)材料四对“儒家经典的竞争性考试”采用的答卷文体是什么?结合所学谈谈明朝出现的“僵死的形式”对教育、选官等方面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答案解析

(1)进士科的创立。隋炀帝;自主报名,择优录取。(2)增加考试科目,鼓励士人报考;设立殿试和武举;诗赋成为主要考试内容。(3)宋代科举考试增设词科,促进了文学的繁荣;增加录取名额,促进了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苏轼、李清照、辛弃疾等。(任答一位即可)(4)八股文。不利于选贤任能,禁锢了人民思想,阻碍了科技文化发展。

(1)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科举制度正式确立的标志是进士科的创立。隋文帝即位后废除了前朝的选官制度,注重考察人才的学识,初步建立起通过考试选拔人才的制度。隋炀帝时,进士科的创立标志着科举制的正式确立。第二问结合所学可知,“大业”是隋炀帝杨广的年号,历时13年多。第三问依据材料“士人可以不经荐举,直接报名考试。由官府择优录取”可判断这一时期选官制度的主要特点是自主报名,择优录取。(2)依据材料“贞观年间,增加考试科目,鼓励士人报考”可知,唐太宗时科举制度的改变是增加考试科目,鼓励士人报考;由材料“武则天时创殿试和武举”可知,女皇武则天时期设立殿试和武举;由材料“唐玄宗时,诗赋成为主要的考试内容。”可知,诗赋成为主要考试内容。根据以上材料便可概括出唐初三位统治者完善科举制度的措施。(3)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宋代科举考试增设词科,促进了文学的繁荣;宋代科举考试还促进了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在宋朝有很多影响很大的词人,如苏轼(北宋)、李清照和辛弃疾(南宋)等,苏轼的词风豪迈而飘逸,李清照的词风委婉、细腻、清秀,辛弃疾的词风气势磅礴,震撼人心。(4)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四对“儒家经典的竞争性考试”采用的答卷文体是明朝实行八股取士,考试的形式严格规定由八部分组成,称为“八股文”。八股取士使许多读书人埋头攻读经书,不讲求实际学问,培养出来的“人才”多是严守规矩和读死书、死读书之人,不利于选贤任能。因此禁锢了知识分子的思想,不利于社会的进步。

加载中...
AI正在思考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