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试
1970-01-01 08:00:00

201 8年11月,流失海外百余年的西周青铜“虎鎣”回归祖国

题目描述

【题目】201 8年11月,流失海外百余年的西周青铜“虎鎣”回归祖国,并由国家文物局划拨国家博物馆收藏。经过紧张且严谨的研究、保护和策划工作,201 9年1月29同,“虎鎣:新时代·新命运”展览在国家博物馆开幕。

材料一:青铜“虎蓉”为西周晚期文物,顶盖内铸有“自作供鎣”铭文,因其精美独特的造型、罕见的虎形装饰而具有重要的历史、艺术和文化价值。

——摘编自《“虎鎣”欢迎国家》

材料二:青铜“虎鎣”原为清官皇室旧藏,铭记着一段屈辱的中国近代史,在1860年被英国军官咯利·埃文斯从圆明园劫掠获得,此后一直由其家族收藏。哈利·埃文斯在和家人的信件中详述了他参与洗劫圆明园获得青铜器等珍贵文物的过程,这些信函与文物一起被发现。

——摘编自《参考消息》

材料三:流失海外的中国文物是我国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流散回归历程与国家治乱、民族兴衰密切相关,寄托着中国人民深厚的历史与文化隋感。

——国家文物局局长刘玉珠

请同答:

(1)商代时期,青铜铸造业发达,能够铸造出大型器物,迄今世界上已知出上的最重的青铜器是什么?铭文是指在各类器物特意留下的记录该器物制作的时间、地点、工匠姓名、作坊名称等的文字。我国已发现的古代文字中年代最早、体系较为完整、刻在龟甲和兽骨上的文字是什么?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是从哪个朝代开始的

(2)根据材料二,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中,英国联合哪国火烧并洗劫了圆明同?在此战争前后,哪国趁火打劫,侵占了我国东北和西北的大片领土?

(3)根据材料,据中国文物学会统计,1840年鸦片战争以来,超过1000万件中国文物流失到欧美、日本和东南亚等国象和地区。除了成功追回的“国宝”,还有更多的文物期待“回家”。你认为如何才能点亮“国宝”漫漫回家路?

答案解析

(1)司母戊鼎。甲骨文。商朝。(2)法国。沙俄。(3)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改革开放,提高我国的综合国力和国家地位;立足国际公约.探索多样化的文物追索路径。(言之有理即可)

(1)第一问依据所学可知,商代时期,青铜铸造业发达,能够铸造出大型器物,迄今世界上已知出上的最重的青铜器是司母戊鼎;第二问依据所学可知,清末发现的刻在龟甲和兽骨上的文字被称为甲骨文。甲骨文主要记载商朝的政治、经济、祭祀等活动。甲骨文是一战比较成熟的文字,我国已发现的古代文字中年代最早、体系较为完整的文字;第三问依据所学可知,甲骨文主要记载商朝的政治、经济、祭祀等活动。甲骨文是一战比较成熟的文字,目前所知,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从商朝开始。(2)第一问依据所学可知,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中,英国联合法国火烧并洗劫了圆明园;第二问依据所学可知,第二次鸦片战争前后,俄国采取先武力占领,后签订条约的卑劣手段,割占中国东北和西北地区150多万平方公里的土地。(3)开放性题目,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改革开放,提高我国的综合国力和国家地位;立足国际公约.探索多样化的文物追索路径。

加载中...
AI正在思考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