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试
1970-01-01 08:00:00

阅读材料,探究明清历史的发展,回答下列问题:

题目描述

【题目】阅读材料,探究明清历史的发展,回答下列问题:

(政治篇)

(1)前两幅图片反映了明、清两朝分别实行了怎样的文化政策?据所学知识写出清朝这一“偏房”机构的名称及影响。

(经济篇)

 

 

 

明代引进了原产于南美洲的一些农作物品种,商品经济也相当活跃,出现了一些有名的商帮。

 

 

 

 

(2)举两例明代引进的农作物新品种和一个著名商帮。图片是清朝设立的什么机构,该机构体现了清政府实行的什么政策?

(外交篇)

 

 

 

 

 

万众一心今泰山可撼,惟忠与义兮气冲斗牛,上报天子兮下救黔首杀尽倭奴兮觅个封侯!

—《凯歌》

 

 

 

 

(3)据材料写出明清时期对外关系的三件重大史实,并据所学知识说说清政府是如何加强巩固我国东南海防的?

(文艺篇)

(4)明清时期昆曲艺术发展起来(如下图脸谱),试各举一部代表作说明之。清朝道光年间形成了哪一新剧种?

答案解析

(1)八股文;文字狱;军机处,使君主专制进一步强化。(2)玉米、花生;晋商;广州十三行;闭关锁国(3)郑和下西洋;戚继光抗倭;郑成功收复台湾1683年攻占台湾,1684年设台湾府,1885年正式建省,成为中国的一个行省(4)《桃花扇》《长生殿》;京剧

(1)根据图片“举子看榜图”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图片反映了明朝实行八股取士,明政府规定,科举考试只许在四书五经范围内命题,考试只能根据指定的观点答卷,不准发挥自己的见解,答题的文体必须分成八个部分,称为“八股文”。根据图片《明史案》可知,图片反映的是清朝统治者为了加强思想控制,实行文字狱。由《‘偏房’外景图》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偏房指的是军机处,雍正帝时期设立军机处。军机处的设立,标志着议政王大臣会议名存实亡,皇帝牢牢掌控了权力,使皇帝具有至高无上的权威,一切都要服从皇帝的意志,标志着我国封建君主集权进一步强化。(2)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原产南美洲的玉米、甘薯等商产粮食作物,明代从国外引进,清代不断推广种植。明代从外国引进的马铃薯、花生和向日葵等,也在不少地方推广种植。明清时期,在商业活动中形成了一些大的商帮,他们拥有雄厚的商业资本,在全国进行商业活动。其中著名的有安徽的徽商和山西的晋商。图片是清朝设立的广州十三行,广州十三行的设立体现了清政府实行闭关锁国政策,清政府采取闭关锁国政策,严格限制对外贸易,仅保留广州十三行作为对外贸易的窗口。(3)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图一人物是郑和,反映的是郑和下西洋。为了扩大明朝的政治影响,宣扬国威,加强同海外各国的联系,明成祖派遣郑和下西洋。1405-1433年,郑和船队从刘家港出发,先后七次下西洋,郑和船队拥有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船只和航海技术,船上配备航海图和罗盘针,到过亚非三十多个国家和地区,最远到达红海沿岸和非洲东海岸。根据“杀尽倭奴兮觅个封侯!”可知,材料反映的是戚继光抗倭,明朝时期,倭寇出现在我国东南沿海一带,他们由日本的武士、商人和海盗勾结一些中国的奸商组成,经常骚扰我国沿海地区。明朝政府派戚继光抗击倭寇,他率领戚家军,在台州九战九捷,取得了抗倭的重大胜利,后来他又率军开赴福建、广州抗倭,到1565年,东南沿海的倭寇基本肃清。图片二人物是郑成功,明朝后期,荷兰殖民者侵占了我国宝岛台湾。1661年,郑成功率领战舰数百艘,从金门出发横渡台湾海峡到达台湾西海岸,在当地人民支持下,经过激烈战斗,终于在1662年初打败了荷兰殖民者,使台湾重新回到了祖国的怀抱。1683年清政府攻占台湾,1684年,清朝设置台湾府,隶属福建省。台湾府的设置,加强了台湾同祖国内地的联系,巩固了祖国的东南海防,台湾的社会经济发展也步入了新的历史时期。1885年台湾正式建省,成为中国的一个行省。(4)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昆曲又称昆剧,昆腔,元是流行于苏州昆山一带的昆山腔,明朝时,经过改良,昆曲有了很大的发展,表现艺术日趋成熟成为一个全国性的剧种。代表作有汤显祖创作的《牡丹亭》,洪昇的《长生殿》、孔尚任的《桃花扇》。京剧形成于清道光二十年以后到咸丰末年这段时间,即1840年至1860年。当初徽班风靡京华,到嘉庆、道光年间,湖北的汉调艺人纷纷进京,其中不少搭入了徽班,形成徽汉合流的局面,徽戏在声腔、剧目、演出诸方面都发生新的变化。经过较长时间的孕育、演化,经过多种融合与嬗变,吸取了昆曲、秦腔、汉调等地方戏的优点,终于产生了一种新的剧种,那就是京剧。

加载中...
AI正在思考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