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试
2021-08-13 03:50:49

2013年9月和10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出访中亚和东南亚国家期

题目描述

【题目】2013年9月和10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出访中亚和东南亚国家期间,先后提出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重大倡议,后被简称为“一带一路”。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丝路辉煌)

材料一  敦煌壁画

(1)上图反映的是汉武帝时期的什么场景?此次活动的主观目的和客观作用分别是什么?

(丝路发展)

材料二  汉、唐、两宋南方海上丝绸之路比较表

 

 

汉朝

唐朝

两宋

路线

从今天广东出发,可达东南亚和南亚。

从泉州和广州等地南下,可达东南亚和南亚,通今波斯湾、红海、可与大食(阿拉伯帝国)相通。

从泉州和广州等地南下,可达东南亚和南亚,通今波斯湾、红海至欧洲,也可至非洲东海岸,除主干道外,还有许多支线。

管理

汉在徐闻县南七里(今广东徐闻县)置左右侯官

唐玄宗在广州设市舶司后,几乎包揽了全部的内海贸易。

先后在广州、泉州等12处设有市舶司,专司外商货物税。还制定市舶条或市舶法,不许官员权贵经营海外贸易、买舶商货物。

 

 

 

(2)从汉至两宋,我国古代政府对“海上丝绸之路”的管理越来越规范,作用也越来越大,就当时经济发展趋势而言,最主要的原因是什么?

(3)衔接陆上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的纽带是什么?

(丝路畅想)

材料四  可以说中国“一带一路”的构想堪称人类历史上第二次地理大发现,它的最大历史意义在于它又将地球翻转了过来,令我们看到了已经沉睡了500年的欧亚大陆,更重要的是,中国又回到了最显眼的地方。

(4)15、16世纪,欧洲人开启了人类历史历史上第一次地理大发现,他们有哪些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5)结合上述材料和所学习的知识,你认为中国实施“一带一路”战略有哪些有利条件?

答案解析

(1)根据材料一图片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图片反映的是汉武帝时期的张骞出使西域,张骞出使西域主观目的是联合大月氏夹击匈奴;客观作用是开辟了通往西域的道路,加强了西汉与西域各国的联系,开辟了丝绸之路.(2)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从汉至两宋,我国古代政府对“海上丝绸之路”的管理越来越规范,作用也越来越大,就当时经济发展趋势而言,最主要的原因是经济重心南移。(3)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衔接陆上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的纽带是京杭大运河。(4)据材料“可以说中国‘一带一路’的构想堪称人类历史上第二次地理大发现,它的最大历史意义在于它又将地球翻转了过来,令我们看到了已经沉睡了500年的欧亚大陆,更重要的是,中国又回到了最显眼的地方”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人类历史上的第一次地理大发现指新航路的开辟,新航路开辟后,从欧洲到亚洲、美洲和非洲等地的交通往来日益密切,“全球开始统一”,同时开阔了眼界,把世界各个地区连在一起,拓展了人类的活动空间和范围,打破了以往世界各个地区互相隔绝和孤立发展的局面.15、16世纪,欧洲人开启了人类历史历史上第一次地理大发现--新航路的开辟,他们的敢于冒险,勇于拼搏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5)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国实施“一带一路”战略的有利条件有:中西方通过陆上和海上丝绸之路有着源远流长的交往历史;中国综合国力的不断增强;经济全球化的趋势等。

(1)张骞出使西域;主观目的:联合大月氏夹击匈奴;客观作用:开辟了通往西域的道路,加强了西汉与西域各国的联系.(开辟了丝绸之路).(2)经济重心南移.(3)京杭大运河.(4)敢于冒险,勇于拼搏的精神.(5)中西方通过陆上和海上丝绸之路有着源远流长的交往历史;中国综合国力的不断增强;经济全球化的趋势等.(意思相近,答到两点即可)

加载中...
AI正在思考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