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试
1970-01-01 08:00:00

材料一:下表格

题目描述

【题目】材料一:下表格

 

材料二:樊迟问仁,子曰:“爱人”。颜渊问仁,子曰:“克已复礼为仁,一日克已复礼,天下归仁焉。”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论语·颜渊》

(1)材料一反映了战国时期思想上的何种局面?它有何历史价值?

(2)材料二中的“子”是指谁?他的思想核心是什么?

(3)战国时期提出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的是哪位思想家?

(4)青少年应该为促进文化大发展做贡献,作为中学生应如何待传统文化?

 

答案解析

(1)百家争鸣学术思想的繁荣时期(2)孔子仁和礼(3)韩非子(4)取其精华,继承并加以创新,以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

试题分析:(1)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解题的关键是对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相关史实的准确理解,依据已学知识可知春秋战国时代,社会急剧变化,许多问题亟待解决,产生了各种思想流派,如儒、法、道、墨等,他们著书讲学,互相论战,出现了学术上的繁荣景象,后世称为百家争鸣。因此材料一反映了战国时期思想上的百家争鸣,是学术思想的繁荣时期。(2)孔子是春秋晚期鲁国人,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是我国古代伟大的大教育家和大思想家。提出“仁”的学说,主张“爱人”,要求统治者体察民情,“为政以德”,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孔子的的思想核心是仁和礼。(3)本题主要考查法家思想的有关知识。依据所学知识可知,战国时期的法家的代表人韩非主张改革,提倡法治,提出建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国家。由此可知,战国时期,提出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的是韩非。(4)本题考查中学生对待中国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对待中国传统文化,我们应该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创新。“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继承,古为今用。因此,作为中学生对待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是:取其精华,继承并加以创新,以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

加载中...
AI正在思考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