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试
1970-01-01 08:00:00

阅读下列文言文,完成小题.

题目描述

【题目】阅读下列文言文,完成小题.

郑板桥开仓济民

郑燮,号板桥,清乾隆元年进士,以画竹,兰为长。曾任范县令,爱民如子。室无贿赂,案无留牍。公之余辄与文士畅饮咏诗,至有忘其为长吏者。迁潍县,值岁荒,人相食。燮开仓赈济,或阻之,燮曰:“此何时,若辗转申报,民岂得活乎?上有谴①,我任②之。”即发谷与民,活万余人。去任之日,父老沿途送之。

(注释)①谴:谴责,责备.    ②任:承担责任

【1】选出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理解有误的一项。(   )

A. 值岁荒,人相食(遇,遇到)

B. 燮开仓赈济,或阻之(或者)

C. 室无贿赂,案无留牍(牍:官府的公文)

D. 公之余辄与文士畅饮咏诗(辄:就)

【2】翻译句子:去任之日,父老沿途送之。

【3】联系文章具体内容,探究郑板桥是一个怎样的人。

答案解析

【1B项对句中加点词的意思理解有误。“燮开仓赈济,或阻之”中的“或”:有人。【2翻译文句是中考文言文阅读必考题型之一。翻译文句,应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这里注意省略句要补充完整。本题要注意“去”“父老”等词的翻译。【3把握好文言文的人物精神品质,概括人物的性格的特点,我们可以分析具体事件,因为事件可以反映人物的品格;分析各种描写,因为通过描写可以表现人物的性格特征。如从“此何时,若辗转申报,民岂得活乎?上有谴,我任之”中我们可以体会到他有责任感、敢于担当、勤政爱民的好官。推断实词意思有下列方法:1、联想推断法。文言文阅读所考查的实词,其意义和用法在课本中一般都能找到落脚点,因此,我们要善于根据课内学过的知识举一反三,联想有关成语中词语的含义来推断。2、结构推断法。文言文中排比句、对偶句、并列短语等对举的语言现象很多,在这些句子中,位置对称的词语往往词性相同,词义相近或相反相对,词组短语也是如此。3、语法推断法。要根据词在句中的语法地位来推断词义。4、音形推断法。汉字中有很大一部分是形声字、会意字。从形旁可推知字义。5、邻词推断法。运用同义复词偏义复词知识,借助邻近词语含义推断,做到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篇。译文:郑燮(xiè),号是板桥,清朝乾隆元年科举的进士。擅长画竹和兰花,曾经在范县做县令,爱护百姓就像爱护自己的孩子一样。家里没有收受的贿赂,桌子上没有遗留的公文。郑公空闲的时间经常和文人们喝酒颂诗,至于有人忘记他是一县的长官。后来调任到潍县作官,正逢上荒年,到了人吃人的地步。郑燮开官仓放粮赈济灾民,有人阻止。郑燮说:“都到什么时候了,要是向上申报,辗转往复,百姓怎么活命?(要是)上边降罪,我一人承担。”郑板桥立即发米给老百姓,救活了上万人。他离任的时候,潍县的百姓沿路相送。

加载中...
AI正在思考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