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一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题目描述
【题目】【历史一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898年9月18日(八月初三日)御史扬崇伊向慈禧太后上奏折,称:“风闻东洋故相伊藤博文,即日到京,将专政柄。”维新派人士谭嗣同深夜密访袁世凯,希望他起兵勤王,逼慈禧彻底交权。
9月19日(八月初四日)慈禧太后自颐和园回宫。
9月20日(八月初五日)光绪帝先召见袁世凯(袁于当晚回到天津);后接见日本前首相伊藤博文。
9月21日(八月初六日)慈禧太后发动政变,宣布“临朝听政”。当晚,袁世凯从杨崇伊处获悉太后重新训政,为保全自己,和盘托出维新派的密谋。致使事态扩大,导致后来大批维新派被捕、被革、被逐和六君子被杀。
——据茅海建《戊戌变法史事考》三联书店(2005年版)整理
材料二 关于戊戌变法的研究,所依据的材料主要是运动过后不久出现的梁启超的《戊戌政变记》和康有为后来的陈述《康南海自编年谱》等。
——《回顾戊戌、重温历史》《光明日报》2008年12月7日
(1)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概括戊戌政变发生的主要原因。
(2)一直以来,大家普遍认为袁世凯告密直接导致政变发生。据材料一,判断这一观点是否成立?为什么?袁世凯告密与戊戌政变 有何关系?
(3)据材料二,说明文中提到的两部文献在研究戊戌变法中的史料价值。
答案解析
(1)这一题要求依据材料一回答,所以需要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从材料中的“御史杨崇伊向慈禧太后上奏折”、光绪帝“接见日本前首相伊藤博文”再结合慈禧太后对维新变法的态度即可回答此题。(2)是否成立:需要结合材料一去判断。从材料一的“9月21日(八月初六日)慈禧太后发动政变,宣布“临朝听政”。当晚,袁世凯从杨崇伊处获悉太后重新训政,为保全自己,和盘托出维新派的密谋”可知不成立,两者先后顺序是关键。关系:从材料所述“致使事态扩大,导致后来大批维新派被捕、被革、被逐和六君子被杀”可知袁告密“加剧了政变的激烈强度”。(3)这属于史学理论方面的考题。由于两本书的作者都是当事者,他们的叙述比较容易加入自己主观的感情进去,所以不能单方面把它作为证据,而不考虑别的方面的材料,如果有清政府方面的材料,两者一致的话,最能说明和证明历史的真实。应注意的问题:注意孤证不立,最大限度的搜集不同类型的材料来相互印证,才能最大限度接近历史的真实。
(1)杨崇伊向慈禧太后上奏折;日本前首相伊藤博文来华;谭嗣同密访袁世凯;光绪帝接见日本前首相伊藤博文;守旧势力恐慌;变法急于 求成,策略不当;变法触犯了顽固派的利益。 (2)不成立。从材料可见,袁世凯告密足在戊戌政变发生后,袁世凯的告密加剧了政变的剧烈程度和事态的扩大。(3)是当事人的陈述,属于第一手材料;有很高的史料价值;但当事人的陈述往往带有主观色彩或偏见,应加以鉴别。
相关试题
下列关于其他业务收入、其他业务成本的表述中,
【单选题】 测定饮水中的合成洗涤剂,表示饮水
欧文忠《盘车图》诗云:古画画意不画形,梅诗咏
唐朝时期陶瓷生产有“南青北白”之说,说的是南
(单选题)关于建立健全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医疗
中国人民解放军在转入全面战略进攻之后,发动多
【标准答案】使用灭火器扑灭初起火灾时要对准火
2016年里约奥运会上,五星红旗一次次升起,
封建制的治理模式可以归纳为多中心治理,下面处
诺贝尔奖是由什么命名的?
隔离栅的作用有( )。
个人住房贷款业务中,下列不属于“假个贷”防控
把下面的句子组合成语意连贯的一段话,排序最恰
河流的径流量季节变化最小的气候区是
8月1日被定为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节,是在()
钻井专用管材摆放在专用支架上,高度不超过()
银行划拨电费时,当客户账户金额不足时,银行应
出磨生料细度越小越好
销售物流的库存管理的内容包括()。
油车和油船卸油加温时,原油和重油的温度一般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