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试
1970-01-01 08:00:00

    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题目描述

【题目】    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人民公社时期农村社员出工是:“头遍哨子不买账,二遍哨子伸头望,三遍哨子慢慢晃。”“安排生产靠队长,下地干活等队长,遇到困难找队长,牲口下田喊队长,收不到粮食怨队长。”

材料二:“我们分田到户,每户户主签字盖章,如以后能干,每户保证完成每户的全年上交和公粮,不再向国家伸手要钱要粮,如不成,我们干部作(坐)牢割头也干(甘)心,大家社员要保证我们的小孩养到十八岁。”

——全国第一份分田到户协议书(节选)

材料三:“大包干,大包干,直来直去不拐弯,保证国家的,留足集体的,剩下都是自己的。”

——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流传于农村的顺口溜

(1)材料一反映了当时农村生产怎样的状况?其主要原因是什么?

(2)材料二中提到的协议书出现在什么时间和什么地点?

(3)材料三中的“大包干”指的是什么制度?

答案解析

(1)农民生产自主性、积极性极低;主要原因是人民公社制度。(2)1978年底,安徽凤阳小岗村。(3)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1)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人民公社会化运动实行的是单一的公有制经济体制,农民入社,集体劳作、集体吃饭、一切财产是公有的,人民公社化运动时期,农民缺乏生产积极性.生产关系中已出现了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环节.主要原因就在于人民公社制度违背了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社会生产关系不适应农村生产力发展水平,所以这一时期社会生产力严重下滑。(2)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二反映的是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决定实行改革开放,之后,改革首先在农村进行,实施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而这一制度最先产生于安徽凤阳小岗村。安徽凤阳小岗村在探索农村改革道路中,首先采取的改革措施是分田包产到户。(3)根据题干中的关键信息“大包干,大包干,直来直去不拐弯。保证国家的,留足集体的,剩下都是自己的”可知,这是在改革开放时期在农村实行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包田到户,包干到户,包产到户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提高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

加载中...
AI正在思考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