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试
2021-08-04 09:47:39

古代儒学家很关注自然现象与人类社会的关系。阅读下列材料:

题目描述

【题目】古代儒学家很关注自然现象与人类社会的关系。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星队(坠)木鸣,国人皆恐。曰:走何也?曰:无何也!足天地之变,阴阳之化,物之罕至者也.怪之,可也;而畏之,非也。夫日月之有蚀,风雨之不时,怪星之党见,是无世而不常有之.上明而政平,则是虽并世起,无伤也;上閣(暗)而政险,则是虽无一至者,无益也。

——荀子《天论》

材料二  陛下发德音,下明诏,求天命与惰性,皆非愚臣之所能及也.巨谨案《春秋》之中,视前世已行之事,以现天人相与之际,甚可畏也。国家将有失道之致,而天乃先出灾害以谴告之,不知自省,又出怪异以警惧之,尚不知变,而伤败乃至。以此见天心之仁爱人君而欲止其乱也,自非大亡道之世者,天尽欲扶持而全安之,事在强勉而已矣。

——董仲舒《天人三策》

材料三  生有生之理,死有死之理,治有治之理,乱有乱之理,存有存之理,亡有亡之理。天者,理也,其命,理之流行者也……违生之理,浅者以病,深者以死.人不自知而自取之,而白昧之……夫国家之治乱存亡,亦如此而己矣。

——王夫之《读通鉴论》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概括荀子的自然观。结合所学,指岀荀子政治主张。

(2)据材料二,归纳董仲舒的思想主张及其目的。

(3)据材料三,指岀王夫之认为国家治乱存亡的关键因素及其思想特点。

(4)综合上述材料,指岀不同时期儒学家探讨的共同主题和岀发点。

 

答案解析

(1)根据“怪之,可也;而畏之,非也……上明而政平,则是虽并世起,无伤也;上閣(暗)而政险,则是虽无一至者,无益也”并结合所学内容可知荀子的自然观是认为自然界变化尤其规律,自然界的异常现象并不可怕;自然界的异常现象和国家的兴乱没有必要关系。因此荀子的政治主张是实行仁义和王道。(2)根据“天心之仁爱人君而欲止其乱也,自非大亡道之世者,天尽欲扶持而全安之,事在强勉而已矣”可知董仲舒的思想主张是天人感应。其目的在于规劝君主实行仁政。(3)根据“生有生之理,死有死之理,治有治之理,乱有乱之理,存有存之理,亡有亡之理”可知王夫之认为国家治乱存亡的关键因素是要符合规律,遵循天理。结合所学内容可知他的思想特点是具有一定的唯物主义思想。(4)根据材料内容可知,从战国到明清,儒学家们探讨的主题大多集中在关注自然现象和国家治乱兴亡上。荀子主张实行仁义,董仲舒规劝君主实行仁政,王夫之主张遵循天理,说明他们的出发点多是为治理国家寻找理论依据。

(1)观点:自然界变化有规律;自然界异常现象不可怕;自然界的异常现象与国家兴乱无关;主张:仁义;王道;君舟民水。(2)主张:天人感应。目的:规劝君主实行仁政(限制君权)。(3)因素:符合规律(遵循天理)。特点:具有一定的唯物主义思想。(4)主题:关注自然现象与国家治乱兴亡。出发点:为治理国家寻找理论依据。

加载中...
AI正在思考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