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试
2021-08-01 13:34:39

材料一:儒,最早章太炎认为是求雨的巫师,胡适在《说儒》里指出

题目描述

【题目】材料一:儒,最早章太炎认为是求雨的巫师,胡适在《说儒》里指出儒是从事“治丧相礼”的“殷民族的教士”,葛兆光先生根据马王堆汉墓帛书《易传》之《要》篇所引孔子言“吾与史巫同途而殊归也”。

——孟鸥、王峰《高中历史教科书的内容组织与学生认知》

材料二:天子受命于天,诸侯受命于天子,子受命于父,臣受命于君,妻受命于夫,诸侯受命者,其尊皆天也,虽谓受命于天亦可。

——董仲舒《春秋繁露·顺命》

材料三:国家将有失道之败,而天乃先出灾害以谴告之;不知自省,又出怪异以警惧之;尚不知变,而伤败乃至。以此见天心之仁爱人君而欲止其乱也,自非大亡道之世者,天尽欲扶持而全安之。

——董仲舒《举贤良对策》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分析早期儒者的特征。材料二和材料三反映了董仲舒怎样的思想?其实质是什么?

材料四:理学之名,自宋人始有之。……今之所谓理学,……不取之“五经”而但资(宋明)之语录,……又曰:“《论语》,圣人之语录也。”舍圣人之语录,而从事于后儒,此之谓不知本矣。

——顾炎武《亭林文集•与施愚山书》

(2)顾炎武以儒学作为社会教化的资源。依据材料四,指出顾炎武对儒学进行了怎样的取舍?并说明其理由。

材料五:古者以天下为主,君为客,凡君之所必而经营者,为天下也。今也以君为主,天下为客,凡天下之无地而得安宁者,为君也……然则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

——黄宗羲《明夷待访录·原君》

(3)据材料五概括黄宗羲的基本政治观点。这一主张有何进步意义?

材料六:夫治天下犹曳大木焉,前者唱邪,后者唱许,君与臣,共曳木之人也。

——黄宗羲《明夷待访录·原臣》

“有明之无善治,自高皇帝罢丞相始也。”“天子批红,天子不能尽,则宰相批之。”

——黄宗羲《明夷待访录·置相》

“天子之所是未必是,天子之所非未必非,天子亦遂不敢自为是非,而公其是非于学校。”

——黄宗羲《明夷待访录·学校》

(4)材料五、六与材料二相比,政治思想有何变化?导致变化的原因主要有哪些?

答案解析

试题(1)第一小问特征,根据材料中“章太炎认为是求雨的巫师”“胡适指出儒是殷民族的教士”“ 孔子与史巫同途而殊归”可以得出早期儒者的特征是:与巫相近,重视仪式。第二小问思想根据材料中“天子受命于天”可以得出:君权神授。根据“国家将有失道之败,而天乃先出灾害以谴告之”可以得出:天人感应。第三小问实质根据所学可知董仲舒将皇权神化,并强调三纲五常,可以概括实质为:为皇权披上神圣外衣,巩固封建统治秩序。(2)第一小问取舍,根据材料“舍圣人之语录,而从事于后儒,此之谓不知本矣”可以理解为顾炎武把“圣人语录”看作是儒学的根本不能舍弃,而宋代兴起的理学不是根本,可以舍弃。由此可以得出其对儒学的取舍:取孔孟之道,舍宋明理学。第二小问理由,理由便是:孔孟之道为儒学的根本。(3)第一小问观点,材料五提出“古者以天下为主,君为客”,而现在“然则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可以得出黄宗羲的基本政治观点:“天下为主君为客”,君主专制是“天下之大害”。第二小问意义,在君主专制强化阻碍社会进步的形势下,其批判君主专制的思想是进步的:抨击了君主专制制度,对后世反专制斗争起了积极作用。(4)第一小问变化,材料二董仲舒神化皇权意在加强君主专制,而黄宗羲认为君臣平等,否定君主权威。因此可以把政治变化总结为:由加强君主权力到主张限制君主权力。第二小问原因,根据所学可知,明末清初早期启蒙思想产生的条件可从政治、经济、思想三个角度明代君主专制空前强化,封建君主专制制度日益腐朽;商品经济发展,市民阶层扩大;程朱理学和文化专制禁锢了思想 ,思想家要求摆脱束缚,实现个性的自由发展。

(1)特征:与巫相近,重视仪式。(1分)君权神授,天人感应(2分)。实质:为皇权披上神圣外衣,巩固封建统治秩序。(2分)(2)取舍:取孔孟之道,舍宋明理学。(2分)理由:孔孟之道为儒学的根本。(2分)(3)“天下为主君为客”,君主专制是“天下之大害”。(4分)进步性:抨击了君主专制制度,对后世反专制斗争起了积极作用。(2分)(4)由加强君主权力到主张限制君主权力。(2分)原因:明代君主专制空前强化,封建君主专制制度日益腐朽;商品经济发展,市民阶层扩大;早期民主思想萌生。(3分,每点1分)

加载中...
AI正在思考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