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试
2021-08-01 20:35:06

李贽是晚明中国“离经叛道”的思想家,具有强烈的反正统意识。阅

题目描述

【题目】李贽是晚明中国“离经叛道”的思想家,具有强烈的反正统意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夫天生一人,自有一人之用,不待取给于孔子而后足也,若必待取足于孔子,则千古以前无孔子,终不得为人乎?

夫天下之人得所也久矣,所以不得所者,贪暴者扰之,而“仁者”害之也。“仁者”以天下之失所也而忧之,而汲汲焉欲贻之以得所之域。于是有德礼以格其心,有政刑以絷其四体,而人始大失所矣。

——李贽《焚书》

材料二  他是中国社会刚刚开始其内发原生的近代化转型初期所出现的一位思想巨人,一位走在时代最前列的有着最为孤绝的理性的先知先觉者,是晚明中国早期启蒙运动的思想旗帜。在中国,他的后继者们赋予了他如传说中开天辟地的盘古的文化象征意义。在世界上,他被中西文化交流的伟大先行者利玛窦称为“中国人中罕见的典例”。

——许苏民《李贽评传》

材料三  李贽的悲剧不仅属于个人,也属于他所生活的时代。传统的政治已经凝固,类似宗教改革或者文艺复兴的新生命无法在这样的环境中孕育。社会环境把个人理智上的自由压缩在极小的限度之内,人的廉洁和诚信,也只能长为灌木,不能形成丛林。

——(美)黄仁宇《万历十五年•李贽——自相冲突的哲学家》

(1)据材料一,概括李贽的主要观点。据此分析其思想的主要特点。

(2)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李贽是晚明中国早期启蒙运动的思想旗帜。”这句话的理解。

(3)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造成“李贽悲剧”这一现象的社会因素。

(4)综合上述材料,概括指出明清时期思想发展的态势。

 

答案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的是明清时期儒家思想。从李贽思想及其原因等方面来分析。(1)依据材料“不待取给于孔子而后足也,若必待取足于孔子,则千古以前无孔子,终不得为人乎?”“穿衣吃饭即是人伦物理;除却穿衣吃饭,无伦物矣”“学者只宜于伦物上识真空(源),不当于伦物上辨伦物”,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得出李贽否定孔子的神圣地位,主张穿衣吃饭为人伦物理及不能脱离基本的物质生活空谈伦理道德等思想观点;根据对李贽上述思想主张的理解并结合当时的时代及社会背景,依据所学概括总结出其反传统、反权威的思想特点。(2)由材料二“他是中国社会刚刚开始其内发原生的近代化转型初期所出现的一位思想巨人,是一位走在时代最前列的有着最为孤绝的理性的先知先觉者”,联系近代化的相关知识,结合所学知识从李贽的反封建的“异端”思想对思想解放所起的作用加以分析论证李贽“是晚明中国早期启蒙运动的思想旗帜”的结论。(3)解读材料三可知,李贽的悲剧是由社会环境造成的,故结合当时明清时代特征即可回答造成“李贽悲剧”这一现象的社会因素。(4)依据材料“在中国,他的后继者们赋予了他如传说中开天辟地的盘古的文化象征意义。在世界上,他被中西文化交流的伟大先行者利玛窦称为‘中国人中罕见的典例’”,综合两则材料中李贽的思想特点及地位,从新旧思想对比的角度概括总结出明清时期思想发展的趋势,即一方面理学占据主导地位,另一方面新思想开始滋生等。

(1)观点:反对迷信孔子(认为不应以儒家思想作为衡量是非的标准);追求个人自由(抨击儒家仁义道德束缚个人自由)。特点:反传统、反权威(反封建)。(2)理解:李贽的反正统思想,冲击了迂腐的纲常名教,促进了人们的思想解放。 (3)因素:君主专制强化,人性遭到压抑;商品经济发展不充分,缺乏新思想发育传播的土壤;理学    日益僵化,束缚思想自由。(4)态势:理学占据主导地位,新思想开始滋生。

加载中...
AI正在思考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