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试
2021-08-04 09:14:50

服饰的变迁是以非文本的方式记载着社会与生活的变迁,并成为时代

题目描述

【题目】服饰的变迁是以非文本的方式记载着社会与生活的变迁,并成为时代发展的一个永恒的烙印和缩影。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鸦片战争后)在各个通商口岸城市,衣冠华丽、不遵规制者大有人在,暴富起来的商人穿上锦袍,是再平常不过的事。

——苏生文、赵爽《素裙革履学欧风》

材料二  民国后的社会舆论强调:“民国新建,亟应规定服制,以期整齐划一。今世界各国,趋用西式,自以从同为宜。”但由于当时西式服装的主要原料是进口的,为了保护民族工业,民国政府在制定新的礼服式样时,保留了一款传统的中国服饰作为礼服,但传统帝国时期通过服装便可辨认身份的特征已经彻底消失了。

——百度文库《中国近现代服饰变迁》

材料三  据说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时候……有些学校规定毕业生参加毕业典礼时必须穿西装,颇让那些穷学生为难,不得不赊账三四百元(数月的薪水)置备一套西装,以解燃眉之急。有的人则到旧货市场上去买旧西装,时称“淘西装”。

——邹韬奋《经历》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指出服饰象征意义的变化,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主要原因。

(2)根据材料二、三分析西装在民国后流行的主要原因?

(3)结合上述材料,归纳出中国近代服饰变迁的主要趋势。

答案解析

(1)第一小问,根据材料“在各个通商口岸城市…….不遵规制者大有人在……是再平常不过的事”可以知道,服饰逐渐从身份的象征变成了财富的象征。第二小问,结合所学,外因是西方文明的冲击,内因是经济水平的发展. (2)第一小问,根据材料“民国后的社会舆论强调“‘民国新建,亟应规定服制……趋用西式,自以从同为宜’”、“民国政府在制定新的礼服式样”可知,可从民国政府的推动和相对开放的社会风气等方面归纳。第二小问,根据材料“因为当时西式服装的主要原料是进口的,为了保护民族工业”、“不得不赊账三四百元(数月的薪水)置备一套西装,以解燃眉之急,.有的人则到旧货市场上去买旧西装”可从保护民族工业的愿望和经济条件的制约等方面归纳。 (3)根据三则材料,分析可以知道,趋势是从等级化到平民化,深受西方服饰影响,明显“西化”。

(1)变化:服饰逐渐从身份的象征变成了财富的象征。原因:西方文明的冲击;经济水平的发展。(2)原因:民国政府的推动;相对开放的社会风气或舆论。(3)趋势:从等级化到平民化;明显“西化”。

加载中...
AI正在思考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