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题目描述
【题目】·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据《汉书·高帝纪》载,汉高祖刘邦曾诏令诸侯王和地方那察民间德才兼备的人,并把这些人送到京城。汉文帝即位第二年(公元前178年)下诏“举贤良方正能直言极谏者”,这利察举办法逐渐形成制度,文帝还亲自出题策问,评定高下,然后酌授官职。
汉武帝元光元年际元前134年),“初令郡国举孝、廉各一人”,举“孝廉”的目的,一方面是为了选拔清廉的官吏,充实官吏队伍,加强中央集权的力量;另一方面是在民众中宣传道德风化。在这种制度下,士人能否当官,一般取决于能否被推荐;而能否被推荐,又取决于乡闾民间的與论。既然察举重视士人在乡阁的名誉,因而“声名”与士子的前途关系极大。
于是士人作伪求名之事也就层出不穷了。以致到东汉出现了“举秀才,不知书;察孝廉,父别居;寒素清白浊如泥,高良将怯如鸡”的现象。
——摘编自郭齐家著《中国古代考试制度》
材料二 隋朝建立之初,也实行过九品中正制。但隋文帝很快废除了这种制度,把选官任人的权力集中到中央朝廷的吏部。隋炀帝大业三年(公元607年),明确提出了十科举人的科目,大业五年(公元609年)又将十科减为四科。分科考试选拔士人的旨意越来越明确。其中尤其注重“文才美秀”科,即进士科,一般把隋炀帝创设进士科作为科举考试制度正式产生的标志。这是中国古代选士制度的一大分界线。
——摘编自郭齐家著《中国古代考试制度》
材料三 作为一种上千年的文化存在,科举显然有其客观的历史合理性,否则我们就无法解释其存在的持久性。……科举的创新之处就在于不仅为社会底层的知识分子提供了持续流动的可能,而且将其制度化。……科举制度的最大合理性在于它那“朝为田舍郎,暮登天
子堂”式的“机会均等”……的机制,对知识分子的社会心理是一种望造,客观上激励了个人的奋斗精神。
——摘自薛明扬《中国传统文化概论》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说明汉代主要的选官制度是什么?并根据材料一对该制度做简要评价。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为什么说科举制是“中国古代选士制度的一大分界线”?
(3)据材料三归纳科举制对于现代人才选拔的历史借鉴价值。
答案解析
(1)官制:根据材料“举贤良方正能直言极谏者”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汉朝的选官制度是察举制。评价:根据材料“一方面是为了选拔清廉的官吏,充实官吏队伍,加强中央集权的力量;另一方面是在民众中宣传道德风化”可知察举制的影响体现为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形成良好的道德风化;根据材料“于是士人作伪求名之事也就层出不穷了。以致到东汉出现了“举秀才,不知书;察孝廉,父别居;寒素清白浊如泥,高良将怯如鸡”的现象”可知到后期过于注重“声名”,出现了作伪求名现象,不利于选拔真正的人才。(2)关于科举制是“中国古代选士制度的一大分界线”需要从科举制的选官方式和选拔标准进行理解。(3)启示:根据材料“科举的创新之处就在于不仅为社会底层的知识分子提供了持续流动的可能,而且将其制度化”可得出的启示是建立人才正常的流动机制并将其制度化;根据材料“科举制度的最大合理性在于它那“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式的“机会均等”……的机制”可得出的启示是建立公平公正的人才选拔机制。
(1)汉代实行察举制。察举制把地方人才举荐到中央且注重人的品德,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形成良好的道德风化;但到后期过于注重“声名”,出现了作伪求名现象,不利于选拔真正的人才。(2)科举制的实行改变了中国古代选士的标准、形式,由以品德和门第为主到以才学为主;由推荐为主到以分科考试为主。(3)认识:建立人才正常的流动机制并将其制度化;建立公平公正的人才选拔机制。
相关试题
6437 建构主义和传统实证主义流派的最根本
66、在幻灯片中,剪贴图有静态和动态两种。
某村将集体土地按人口分配到户,农户自主经营,
(2017山东)以下属于学习的是()
(单选题)某审计师正考虑设计一个调查问卷,以
(单选题)常用平衡训练中,"患者与
(单选题)致力于增强满足质量要求的能力,即为
(单选题)从婴儿到成人上骨的宽度增长()
恩格斯称赞法国的启蒙思想家“都是非常革命的”
信访制度是公民向有关部门反映情况,表达自身意
下列战役中不属于资产阶级革命过程中的是(
在众人面前讲卫生,独自一人时随地吐痰;有警察
【单选题】 隐含波动率是指【】。(财经考试,
9、在施工总进度计划的编制过程中,确定各单位
氧化氮分离器的温度应小于()℃。
关于长期介入结案,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结
翡翠矿床有()矿床和()矿床两大类型
在现值和计息期数一定的情况下,利率越高,复利
()对基金管理公司的会计核算进行复核,()负
下列关于屈原的描述,有误的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