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试
1970-01-01 08:00:00

    很长一段时间,人们把商鞅变法中的措施“废井田、开阡陌

题目描述

【题目】    很长一段时间,人们把商鞅变法中的措施“废井田、开阡陌”解释为确立土地私有制,但近些年出现不同的历史解释。

材料一:(董仲舒):“除井田,民得买卖,富者连阡陌,贫者无立锥之地。”

﹣﹣《汉书•食货志》

材料二:战国时期各国都要加强君权,把土地牢牢抓在手里才有富国强兵的物质基础,如果推行土地私人占有,就削弱了君权的经济基础,于是各国君主推行的非但不是土地私有,反而是土地国有。国家跨过各层贵族直接授田给农民,学者称之为授田制。授田之初只给农民使用权,农民不能据为己有,农民耕种国家土地须向国家缴纳赋税、服徭役。近三十四年的出土文献云梦睡虎地秦简、银雀山汉简、青川木牍等一大批土地制度资料都说明了这一点。

﹣﹣李凯《商鞅变法是否承认土地私有允许买卖》

材料三:商鞅废除公社所有的井田制,建立新的授田制度,虽然原则上仍为土地国有,但由于农民可以长期占有土地以及国家直接管理基层土地存在困难,实际上大大助长土地私有化的趋势,为以后土地兼并贫富不均,社会问题的产生埋下了伏笔。

﹣﹣张帆《中国古代简史》

请回答:

(1)据材料一,董仲舒认为商鞅变法造成了什么后果?

(2)材料二中学者认为商鞅变法推行授田制的目的是什么?概括材料三作者的观点。

(3)指出材料二作出不同的历史解释的依据。

答案解析

(1)土地可以自由买卖,土地兼并严重,贫富分化。(任答两点即可)(2)目的:富国强兵,加强君权观点:商鞅变法原则上是土地国有,但客观上为土地私有埋下了伏笔。(3)依据:现代出土文献资料

(1)依据材料一“除井田,民得买卖,富者连阡陌,贫者无立锥之地。”的信息,依据所学知识可知,董仲舒认为商鞅变法造成的后果是土地可以自由买卖,土地兼并严重,贫富分化。(2)依据材料二“如果推行土地私人占有,就削弱了君权的经济基础,于是各国君主推行的非但不是土地私有,反而是土地国有”和“农民耕种国家土地须向国家缴纳赋税、服徭役”的信息,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学者认为商鞅变法推行授田制的目的是富国强兵,加强君权,依据材料三“商鞅废除公社所有的井田制,建立新的授田制度,虽然原则上仍为土地国有, 但由于农民可以长期占有土地以及国家直接管理基层土地存在困难,实际上大大助长土地私有化的趋势,为以后土地兼并贫富不均,社会问题的产生埋下了伏笔”的信息可知,作者的观点是商鞅变法原则上是土地国有,但客观上为土地私有埋下了伏笔。(3)依据材料二的内容,依据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作出不同的历史解释的依据是现代出土文献资料。

加载中...
AI正在思考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