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试
2021-07-28 18:23:26

政治制度是现实的。每一制度必须针对现实,时时刻刻求其能变动适

题目描述

【题目】政治制度是现实的。每一制度必须针对现实,时时刻刻求其能变动适应。但无论如何变,一项制度背后的本原精神所在,即此制度之用意的主要处,则仍可不变。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封建统治者较早就尝试建立中枢决策的牵制机制。汉武帝时期,不定期运用宗亲、外戚参与中枢政要,外廷之丞相等重臣受内官压制,往往“大政定方始知”。唐初三省之长均为正一品宰相,唐太宗时以二品官“参知政事”牵制相权,唐高宗以后三品、四品担任“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参与中枢政要,有时宰相达20多人。明宣宗时,内阁大学士互不统属,可对各类奏章提出处理意见,即各书“票拟”以待秉承太监代皇帝“批红”。雍正时期的军机处,如同国家紧急事务办公室,来自各部门、各品级的官员充任“军机上行走”,如走马灯似地轮流值班,上传下达,照章办事。

——摘编自陆杰锋《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史》

材料二  秦设三十六郡(实际略多),郡下为县,郡守和县令都由皇帝任免。在这样的体制下,承担着日常治理重任的是县(含后来的散州)。另一方面,汉代就有由虚到实的州,唐代有道,宋代有路,多少都近于元以后的省,充分体现出大一统实在太大,很难由皇帝直接管理州县。但在有“封建”传统的中国,这类介于中央和州县的机构,常容易产生所谓的“藩镇割据”。

——摘自罗志田主编《地方的近代史:州县士庶的思想与生活》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概括中国古代中枢决策牵制机制发展的特点。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从秦到元地方政府管理机构演变的总趋势,并说明这种演变的意义。

答案解析

本题考查中国古代政治制度,主要考查学生对材料信息的分析概括能力和结合所学解决问题的能力。(1)中国古代中枢决策牵制机制发展的特点,可以根据材料中的“不定期运用宗亲、外戚参与中枢政要”“外廷之丞相等重臣受内官压制”“如走马灯似地轮流值班,上传下达,照章办事”等信息分析概括得出。(2)联系所学可知,从秦到元地方政府管理机构演变的总趋势是中央对地方的管理不断加强。这种演变的意义应当根据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从加强中央集权、维护国家统一、提供稳定的政治环境等方面来回答。

(1)特点:中枢机构组成人员大都为皇帝的亲信近臣;以内制外,集中皇权;官员具有一定的流动性;中枢决策牵制机制逐步严密、完善。(2)总趋势:中央对地方的管理不断加强。意义:加强了中央集权;维护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为经济文化的持续发展提供了稳定的政治环境

加载中...
AI正在思考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