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试
1970-01-01 08:00:00

俗话说“民以食为天”“农业是国之根本”。我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

题目描述

【题目】俗话说“民以食为天”“农业是国之根本”。我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农业大国,农业生产具有悠久的历史。在古老的中华大地上,我们的祖先用勤劳和智慧创造了灿烂的中华农业文明。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图1、图2:是位于黄河流域半坡文化遗址中发现的遗迹,距今约6000年。在该遗址中有大量的碳化粟粒出现,而且根据遗迹推断出他们已经建造了一种半地穴式的房屋,开始了定居的农耕生活。

图3、图四4:是位于长江流城的河姆渡文化遗址中发现的遗迹,距今约7000年。在该遗址中考古学家发现大量人工栽培的稻谷遗存,这是目前发现的世界上最古老、最丰富的稻类文化遗址。根据复原的房屋遗迹可以肯定河姆渡居民已经开始了定居的农耕生活。

材料二  春秋时期是我国历史上的大变革时期,政治上革除旧制;经济上生产力迅速发展;劳动工具得到了改进,促进了农业的深耕细作,大大提高了农业生产力水平。

材料三  农业的发展还离不开水利设施的兴建。战国时期,秦国的李冰根据岷江水量的变化,修建了一个集分洪、排沙、灌溉为一体的综合水利工程,使成都平原成为千里沃野,被称为“天府之国”。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人教版《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

材料四  “顺天时,量地利,则用力少而成功多。任情返道,劳而无获。”

——贾思鳃

(1)图1和图3属于史料类别中哪一类?

A.实物资料B.文献资料

(2)根据材料一中的图文材料,你能获取哪些历史信息?

信息点一:        。

信息点二:        。

信息点三:        。

(3)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春秋时期农业生产力水平提高的重要标志是什么?

(4)依据材料三可以得出李冰修建的是哪一水利工程?

(5)材料四中贾思勰所著的农书是什么?

答案解析

(1)A(2)可以从远古人类遗迹(遗址)距今的时间、地点、古人类名称、种植物种类、原始农业、房屋样式、生活方式几个方面答题(3)铁制农具、牛耕(4)都江堰(5)《齐民要术》

(1)根据材料一图1“碳化粟”和图3“碳化水稻”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它们都属于实物史料。故选择A。(2)可以从远古人类遗迹(遗址)距今的时间、地点、古人类名称、种植物种类、原始农业、房屋样式、生活方式几个方面答题,如:根据“碳化粟”可知,半坡居民会种植粟;根据“半地穴房屋”可知,半坡居民居住的是半地穴式房屋;根据“碳化水稻”可知,河姆渡人会种植水稻;根据“根据复原的房屋遗迹可以肯定河姆渡居民已经开始了定居的农耕生活。”可知,河姆渡居民过定居生活等等。(3)根据材料二“劳动工具得到了改进,促进了农业的深耕细作,大大提高了农业生产力水平。”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春秋时期,我国开始出现铁农具,到战国时,铁农具使用范围扩大。我国至迟在春秋末年已使用牛耕,战国时期牛耕进一步推广。牛耕是我国农业发展史上的一次革命。铁农具和牛耕的推广,使土地利用率和农作物的产量显著提高,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4)根据材料三“天府之国”等可知,材料反映的是李冰修建的都江堰,战国时期,秦国蜀郡太守李冰在岷江修筑了闻名世界的防洪灌溉工程——都江堰,使成都平原成为的“天府之国”。(5)根据材料四“顺天时,量地利,则用力少而成功多。任情返道,劳而无获。”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四反映的是贾思勰所著的《齐民要术》。北朝时,农学家贾思勰所著的农书是《齐民要术》。北魏的贾思勰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农学家,贾思勰所著《齐民要术》总结了我国北方劳动人民长期积累的生产经验,介绍了农、林、牧、副、渔业的生产技术和方法;强调农业生产要遵循自然规律,农作物必须因地种植,不误农时,提倡改进生产技术和工具。这是我国现存的第一部完整的农书,是世界农学史上的名著。

加载中...
AI正在思考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