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中国社会认识和汲取西学的历程充满艰辛曲折,根据材料回答下
题目描述
【题目】近代中国社会认识和汲取西学的历程充满艰辛曲折,根据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须知那个时候的中国,要在充斥封建主义旧文化的天地里容纳若干资本主义的新文化,除了“中体西用”还不可能提出更好的宗旨来。如果没有“中体”作为前提,“西用”无所依托,它在中国是进不了门、落不了户的。
——陈旭麓《近代史思辨录》
材料二 中国驻法大使郭嵩焘的翻译马建忠,于1877年写信给李鸿章汇报来欧洲的思想认识,指出欧洲各国“求强者以得民心为要。……学校建而智士日多,议院立而下情可达。其制造、军旅、水师诸大端,皆其末焉者也”。
——郑大华《晚清思想家对民主与科学的追求》
材料三 臣窃闻东西各国,皆以立宪法开国会之故。......人主尊为神圣,不丈责任,而政府代之,东西各国皆行此政体,故人君与千百万国民,合为一体,国安得不强?吾国行专制政体,一君与大臣数人共治其国,国安得不弱?今变行新法,固为治强之计,立行宪法,大开国会,以庶政与国民共之,行三权鼎立之制,则中国之治强,可计日待也。
——康有为《请定立宪开国会折》
材料四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体西用”思想成为当时清政府最佳选择的优势所在。
(2)19世纪晚期,马建忠对于西方的认识已经有所深化,请根据材料二加以说明。
(3)据材料三,概括康有为认为国弱的主要因素以及强国的具体主张。
(4)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先进中国知识分子对待西方文明的共同点,并分析其变化的趋势。
答案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的是中国近代思想发展的历程。从“中体西用”、维新思想、新文化运动等方面来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解读史料获取信息并归纳知识的能力,结合材料一的关键信息,没有“中体为前提”, “西用”无所依托,“它在中国是进不了门、落不了户的”,可见清政府选择“西用”是学习西方先进的技术,联系所学知识可知,“中体”指维护封建制度。(2)结合材料二“议院立而下情可达。其制造、军旅、水师诸大端,皆其末焉者也”,再注意材料出处《晚清思想家对民主与科学的追求》,可见作者已经认识到学习西方制度的重要性。(3)第一问依据所学从“今变行新法,固为治强之计,……立行宪法,大开国会,以庶政与国民共之,行三权鼎立之制,则中国之治强,可计日待也”归纳回答;第二小问从材料中维新变法;君主立宪(行宪法、开国会);三权分立的角度回答。(4)材料展示三幅图片分别是地主阶级、资产阶级维新派、资产阶级激进民主主义者 向西方学习,救亡图存,经历由器物到制度再到思想的过程。
(1)原因:“中体西用”思想一方面以维护封建制度为宗旨,适应了清政府维护封建统治的需要;另一方面学习西方先进技术谋求国家富强,直面内忧外患的严峻现实。(2)说明:承认西方政治制度的优越性;认为西学也有本末之分;西方以制度文化为本,科技工商为末。 (3)原因:君主专制(专制政体) 主张:维新变法;君主立宪(行宪法、开国会);三权分立; (4)共同点:都作为救亡图存的工具;都主张向西方学习。趋势:由被动接受到主动选择;由器物到制度,再到思想文化不断深化的过程。
相关试题
9738在( )时创造性地提出“支部建在连上
(单选题)现金出纳柜台上方安装的透明防护板,
27、打造()的特色新南化。 [单选题]
同学们开展成语竞赛,依据故事判断成语:楚庄王
(单选题)单船作业计划由( )编制。
1875、植物的遗传密码( )修改。A、可
【单选题】 以下哪项不是期间费用?【】(财经
司马迁在《太史公自序》中提到其曾祖父无泽曰:
工程施工质量事故的处理包括:①事故调查;②事
防火玻璃按耐火等级可分为()个等级。 -答案
GB/T19001-2015标准要求最高管理
我国的结婚程序实行()。
检查证件时,应采取检查、观察和()相结合的方
按照其功能的不同,电梯可分为()等部分.
创新能力的培养是素质教育的重点。
某导体通过直流电流5A,当通过正弦交流电流其
在对土体进行颗粒分析的比重计法试验中,土粒越
企业计算稀释每股收益时,应考虑的稀释性潜在的
谈判目标是谈判者行动的( )
有关药物的组织分布下列叙述正确的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