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试
1970-01-01 08:00:00

中国古代对外关系反映了封建政权由开放的政策转为逐渐封闭的对外

题目描述

【题目】中国古代对外关系反映了封建政权由开放的政策转为逐渐封闭的对外政策的过程,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封建社会从强盛到衰落的过程。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图一、图二、图三中的人物各自到达的终点是哪里?图三人物出使的主要目的是什么?

材料二:1546年某官员负责管理登州卫所的屯田事务,当时山东沿海一带遭受到偻寇的烧杀抢掠,他有心杀贼,写下了“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的诗句。

(2)请说出该官员的名字?为杀贼他做了哪些努力?这段文字反映出明朝当时怎样的对外关系?

材料三:自清中叶开始,清朝实行限制贸易政策,在海上只有广州一口对外通商,在陆上则有恰克图与外国通商………限制贸易政策的实施,给中国社会带来很大的消极作用。它不仅没有起到民族自卫和抵制侵略的作用,反而使中国失去对外贸易的主动权和机遇,使中国人眼光受到局限,中外经济文化的交流基本断绝,更拉大了中国与世界的距离。

——《中国历史十五讲》

(3)依据材料三指出清朝的对外政策并从材料找出该政策的影响?

(4)从以上三则材料归纳我国古代对外政策的发展趋势?

(5)对当今我国的国际交往有何启示?

答案解析

(1)天竺,日本,非洲东海岸红海沿岸。提高明朝在国外的地位和威望。(2)威继光,训练戚家军,创造鸳鴦阵,出现冲突。(3)闭关锁国.它不仅没有起到民族自卫和抵制侵略的作用.反而使中国失去对外贸易的主动权和机遇,使中国人眼光受到局限,中外经济文化的交流基本断绝.更拉大了中国与世界的距离。(4)由开放到闭关。(5)坚持对外开放政策,掌握交往的主动权,学习其他国家的先进技术,不夜郎自大。

(1)依据课本所学,唐玄宗时,鉴真应日本僧人的邀请,六次东渡,用了12年,困难重重。第六次东渡终于成功到达日本;贞观初年,玄奘从长安出发前往天竺,西行路途遥远,他不畏艰险,历尽磨难,为追求真理,坚忍不拔,意志坚定。经过4年的长途跋涉到达天竺;明朝前期,我国是世界上强盛的国家,为了宣扬国威,提高明朝在国外的地位和威望,加强同海外各国的联系,明成祖派遣郑和下西洋;从1405年到1433年郑和率船队7次西洋,最远到达非洲东海岸和红海一带;郑和下西洋加强了中国与亚非各国的友好往来和经济交流。(2)依据课本所学,明朝中期以后,海防松弛,倭患严重,明政府派遣戚继光等抗倭。戚继光组建了一支作战勇敢,纪律严明的“戚家军”,创造鸳鴦阵,1561年在台州地区九战九捷,迅速荡平浙江境内的倭寇。“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反映了民族英雄戚继光抗倭的决心,表达了一种不图名利、只求报国的爱国精神;材料三反映了明朝与倭寇之间的战争,明朝对外政策:战争冲突。(3)依据材料三“自清中叶开始,清朝实行限制贸易政策,在海上只有广州一口对外通商”可知反映的是清朝的闭关锁国政策。依据课本所学,清朝实行闭关锁国政策,只开放广州一处;清朝实行闭关锁国政策,它不仅没有起到民族自卫和抵制侵略的作用,反而使中国失去对外贸易的主动权和机遇,导致清朝与世界隔绝,使中国在世界上逐渐落伍了,拉大了中国与世界的距离。(4)依据材料一鉴真东渡、玄奘西游反映了唐朝开明的对外开放政策;郑和下西洋反映了明朝对外开放政策;材料三反映了清朝的闭关锁国政策。由此得出我国对外政策:由开放政策到闭关锁国。(5)依据课本所学,清朝实行闭关锁国政策,导致清朝与世界隔绝,使中国在世界上逐渐落伍了,遭受外来侵略;新中国成立后,中国政府实行改革开放,促进国家经济的发展。由此得出:闭关锁国导致国家落后,对外开放促进国家繁荣。坚持对外开放政策,掌握交往的主动权,学习其他国家的先进技术,不夜郎自大。

加载中...
AI正在思考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