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试
2021-08-12 21:41:03

农业是支撑国民经济建设和发展的基础。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题目描述

【题目】农业是支撑国民经济建设和发展的基础。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经济

1.废除井田制,允许土地自由买卖

2.鼓励耕织,生产粮食、布帛多的人可以免除徭役

3.统一度量衡

 

 

——节选自部编《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

(1)材料一是哪次改革的内容?材料中,体现这次改革性质的措施是什么?

材料二  战国时期秦国李冰为根治岷江水患,发展川西农业,率蜀地人民选择高山与平原的交接处,利用地势和河道,建造了一处著名的水利工程。在途经灌县的岷江修鱼嘴,分为内、外江,调节两江水量,枯水季节将水调入内江,以利灌溉;涨水季节将水调往外江,保证灌县县城的安全。

——摘编自赵毅主编《中国古代史》

(2)材料二中“秦国为根治岷江水患,发展川西农业”建造了哪一水利工程?据材料概括该水利工程的作用?

材料三 

(3)材料三中图甲、图乙两种生产工具分别是什么?

(4)综合上述材料,概括促进古代中国农业发展的主要因素。

 

答案解析

(1)根据材料一“鼓励耕织,生产粮食、布帛多的人可以免除徭役”可知,材料反映的是商鞅变法的内容,商鞅变法法令规定:国家承认土地私有,允许自由买卖。奖励耕战,生产粮食布帛多的人,可以免除徭役;根据军功大小授予爵位和田宅,废除没有军功的旧贵族的特权。建立县制,由国君直接派官吏治理。其中“废除井田制,允许土地自由买卖”的实行导致了秦国封建土地制度的确立,体现商鞅变法的性质。(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二中“秦国为根治岷江水患,发展川西农业”指的是建造都江堰,战国时期,秦国蜀郡太守李冰在岷江修筑了闻名世界的防洪灌溉工程——都江堰,使成都平原成为的“天府之国”。第二小问作用,根据“以利灌溉”可归纳出灌溉;根据“涨水季节将水调往外江,保证灌县县城的安全。”可归纳出灌溉。(3)材料三两幅图分别是唐朝农民创制的曲辕犁和筒车模型,其中,甲图曲辕犁是用来耕作的,乙图筒车是用来引水灌溉的,它们的创制,说明了唐朝农民生产能力的增强,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4)综合上述分析可知,促进古代中国农业发展的主要因素是变革土地制度;统治者的政策支持;水利工程的兴修;农业生产工具(技术)的革新等。

(1)改革:商鞅变法;措施:废除井田制,允许土地自由买卖(2)水利工程:都江堰;作用:防洪灌溉(答全)(3)生产工具:曲辕犁;筒车(4)因素:变革土地制度;统治者的政策支持;水利工程的兴修;农业生产工具(技术)的革新等

加载中...
AI正在思考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