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试
2021-08-01 19:12:20

苏(俄)联的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策)具有开创性。纵观其发展历

题目描述

【题目】苏(俄)联的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策)具有开创性。纵观其发展历程,有过多次调整,耐人深思。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十月革命胜利后不久,苏俄曾试图用“强攻”的办法,即用最简单、迅速、直接的办法实行社会主义的生产和分配原则。指出该“强攻”办法在农业方面实行的具体举措及其消极影响。

(2)1921年初,列宁在一次经济工作会议上,曾以辞职为由,争取大家对实行新经济政策的支持。列宁不惜以此“过激”举动推行的新经济政策“新”在何处?指出其调整后的农业政策及实施成效。

(3)邓小平曾说:“社会主义究竟是个什么样子,苏联搞了很多年,也并没有完全搞清楚。可能列宁的思路比较好,搞了个新经济政策,但是,后来苏联的模式僵化了。”指出20世纪三四十年代,文中所述“模式的僵化”在农业方面的做法及其对以后经济长效发展产生的负面影响。

(4)20世纪80年代后期,戈尔巴乔夫推行的经济改革重点是什么?在经济改革失败后,其改革的重点转向政治领域,结果如何?

(5)综上所问,从苏(俄)联的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策)的开创与调整中,你能得到什么认识?

答案解析

(1)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战时共产主义在农业上的政策可知是余粮收集制,余粮收集制严重损害了农民的利益,引发了严重的政治和经济危机。(2)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新经济政策最大的特点就是利用商品市场和货币关系来发展生产。新经济在农业上的措施是以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粮食税的实行提高了民的生产积极性;促进了经济的迅速恢复;有利于稳定政治形势。(3)结合所学知识可知,20世纪30年代苏联在农业上的政策是农业集体化,农业集体化使农业长期处于落后状态,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缓慢,阻碍了苏联经济的可持续性发展。(4)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戈尔巴乔夫在经济上改革的重点是承认市场对经济的调节作用。在经济改革失败后,其改革的重点转向政治领域,最终导致苏联解体。(5)从苏俄的经济政策调整过程可以得出的认识是经济发展要遵循客观经济规律,符合国情。

(1)举措:实行余粮收集制;影响:引发了严重的经济危机和政治危机。(2)“新”:恢复货币流通和商品交换(利用商品、市场价值规律发展经济);政策:以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成效:提高了人(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促进了经济的迅速恢复;有利于稳定政治形势。(3)做法:农业集体化;影响:农业长期处于落后状态,人(农)民生活水平提高缓慢;阻碍了苏联经济的可持续性发展。(4)重点:承认市场对经济的调节作用;结果:导致苏联解体。(5)认识:经济发展要遵循客观经济规律,符合国情。

加载中...
AI正在思考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