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试
2021-07-29 13:13:40

“人必有家,家必有训”;“忠厚传家久,诗书继世长”,阅读材料

题目描述

【题目】“人必有家,家必有训”;“忠厚传家久,诗书继世长”,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国家训传统源远流长,起始于先秦时期,发展于秦汉和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繁荣于隋唐和宋元时期。中国传统家训的内容虽然十分庞杂,但总起来说,其训诫内容是“一条主线”和“三大主题”。“一条主线”就是“尊儒”;“三大主题”,包括“齐家治国之道”、“为人处世之道”、“读书治学之道”。明清时期,是中国家训的“鼎盛期”。据统计,《中国丛书综录》所列“家训”一类著作,公开印行的有117种,明清两代占89部,其中明代28部,清代61部,清代的大多集中于鸦片战争之前。而且,我国典籍中流传至今的家训,也以明清两代数量最多。内容上既有一般的家训,更体现为贞节观念的强化、社会风俗教化内容增多、女子家训大量增加、商贾家训繁荣,重视个人风操和民族气节教育。作者既有帝王显宦、学究宿儒,也有普通百姓;形式上既有长篇鸿作,也有箴言、歌诀、训词、铭文、碑刻;方式上既有循循善诱的说理激励,也有家规族法的惩罚条文。

材料二  鸦片战争失败后,中国封建社会便走上了日益衰落的穷途末路。除了洋务派为中国传统家训教化带采一股“新风”之外,资产阶级改良主义思想家和启蒙学者在批判封建纲常礼教、提倡西学的过程中,将西方的教育思想、家庭观念运用于对子弟家人的教育指导上,也给传统家训以局部的开新。然而,从总体上看,长达三千年之久的家训历史已由清前期的鼎盛逐渐呈现出衰落的趋势;而辛亥革命的爆发,则标志着中国传统家训已近尾声

——以上材料摘编自陈延斌:《试论明清家训的发展及其教化实践》《家训:中国人的家庭教科书》等

(1)根据材料一  、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古代中国传统家训发展演变的总体特征,并说明明清时期传统家训步入“鼎盛期”的历史背景。

(2)根据材料一  、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近代中国传统家训衰落的主要原因,并指出这种衰落对当前重树家训的历史启示。

答案解析

(1)第一小问特征,根据材料“长达三千年之久的家训历史已由清前期的鼎盛逐渐呈现出衰落的趋势;而辛亥革命的爆发,则标志着中国传统家训已近尾声”可概括特征为历史悠久、经历了由盛及衰的过程;根据材料“‘一条主线’就是‘尊儒’;‘三大主题’,包括‘齐家治国之道’、‘为人处世之道’、‘读书治学之道’”可概括为以传统文化为核心;根据材料“内容上既有一般的家训,更体现为贞节观念的强化、社会风俗教化内容增多、女子家训大量增加、商贾家训繁荣,重视个人风操和民族气节教育”可概括为呈现形式多样化;结合所学知识还可从反映时代特征、具有家国情怀等方面思考。第二小问,关于明明清时期传统家训步入“鼎盛期”的历史背景,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从政治(封建专制强化、社会矛盾尖锐)、经济(商品经济发展)、思想文化(理学占据主导地位)等方面思考作答。(2)第一小问原因,根据材料“中国封建社会便走上了日益衰落的穷途末路”可概括为封建制度日益衰落;根据材料“资产阶级改良主义思想家和启蒙学者在批判封建纲常礼教、提倡西学的过程中,将西方的教育思想、家庭观念运用于对子弟家人的教育指导上,也给传统家训以局部的开新”可概括为反封建思潮和民主运动的兴起、西方思想与观念的传播等;结合所学知识还可从宗族观念日益淡薄方面思考。第二小问启示,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从批判和继承的角度、可从时代发展的角度等方面思考,言之有理即可。

(1)总体特征:历史悠久;经历了由盛及衰的过程;以传统文化为核心;呈现形式多样化;反映时代特征;将家风与国家、社会联系起来,具有家国情怀。背景:封建专制统治进一步强化;商品经济发展,市民阶层日益壮大;理学成为官方哲学;社会文化繁荣;封建社会后期社会、民族矛盾日益突显。(2)原因:伴随封建制度和土族势力衰落,宗族观念日益淡薄;反封建思潮和民主运动的兴起;西 方思想与观念的传播。启示: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有鉴别地加以对待,有扬弃地予以继承;紧扣时代主题,唱响时代主旋律。

加载中...
AI正在思考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