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试
2021-07-29 12:07:37

    “尊老、敬老、爱老”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目前,我国

题目描述

【题目】    “尊老、敬老、爱老”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目前,我国60岁以上老年人已超过2亿,占总人口的15%以上,让每一位老人“老有所养,老有所乐”是全社会义不容辞的责任。

2016年12月北京市颁布了《北京市“十三五”时期老龄事业发展规划》,从养老钱袋子、居家养老、机构养老、新型养老模式等方面,展现了北京养老事业的新蓝图,对于及时、科学、综合应对人口老龄化挑战,促进首都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在谈到尊老、敬老问题时,社会呈现出复杂的情形,一边是越来越延长的人均寿命和越来越多的老年人,一边是社会创造、话语方式都以年轻人和青年文化为主要驱动力和表现。在社会的多元化观念冲击之下,刷新和改造敬老尊老观已变得越来越现实:一是道德化的孝敬老人导向为责任和义务上养老。在子女的角度,则要从传统的孝道,提升为法律赡养责任。在社会的角度,则不再指个体层面的孝敬义务,更表现在社会福利制度的保障上。二是将尊老敬老转化为社会成员之间的对等关怀。尊老敬老不再意味着无条件的服从权威、迁就经验,老年权威、家长制作风在今天已越来越受到质疑并被摒弃。

结合材料,运用文化生活有关知识,分析我们及时、科学、综合应对人口老龄化挑战的对策。

答案解析

本题以北京市颁布了《北京市“十三五”时期老龄事业发展规划》为话题设置相关情境,从《文化生活》角度设置相关问题,考查考生对文化与经济政治、文化创新的途径、精神文明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知识的把握,考查学生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释事物,论证和探究问题的能力。本题设问指向结合材料,运用文化生活有关知识,分析我们及时、科学、综合应对人口老龄化挑战的对策。解答时首先明确做法:一是道德化的孝敬老人导向为责任和义务上养老;二是将尊老敬老转化为社会成员之间的对等关怀。然后调动运用文化与经济政治、文化创新的途径、精神文明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知识,结合材料进行分析。

①经济是文化的基础,大力发展经济可以为解决人口老龄化问题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②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弘扬中华传统美德,开展尊老、敬老活动。 ③立足于我国实践,借鉴国外成功经验,创新养老机制。④全面提高公民道德素养,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树立“尊老、敬老、爱老”新风。⑤积极发展老年教育,丰富老年人精神文化生活。

加载中...
AI正在思考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