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试
2021-08-04 09:15:40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题目描述

【题目】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宣州送裴坦判官往舒州,时牧欲赴官归京①

杜牧

日暖泥融雪半消,行人芳草马声骄。

九华山②路云遮寺,清弋江③村柳拂桥。

君意如鸿高的的,我心悬旆正摇摇。

同来不得同归去,故国逢春一寂寥!

(注)①本诗作于开成4年(839),当时杜牧在宣州为官,即将离任回京;在宣州任判官的裴坦中进士不久,要前往舒州。②九华山:在池州青阳西南,为宣州去舒州的必经之处。③清弋江:长江下游支流,在宣州城西。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首联色调明快,笔触简洁,交代了送行时间和环境,勾画出一幅“春郊送别图”。

B.颔联“云遮寺”是诗人想象友人路上情景,“柳拂桥”为眼前送别场景。

C.颈联“君意如鸿”“我心悬旆”用对比手法,突出友人与诗人分别时的不同心境。

D.全诗语言平白质朴,沉郁顿挫,颇能体现杜牧诗歌清健俊爽的风格。

【2】诗人的情感中体现在尾联的“寂寥”上,结合全诗,简要分析是怎样表现的。

答案解析

【1试题本题主要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与评价作者的观点态度、思想感情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首先要认真研读诗歌内容,然后仔细辨识选项中是否有对诗歌的解读的错误。诗歌鉴赏的选择题对整个诗歌的综合理解和分析,即考核诗句的含义、诗句的手法还考核诗歌的情感,注意结合诗歌的内容进行分析。D项,“沉郁顿挫”错误。沉郁顿挫指诗文的风格深沉蕴籍,语势有停顿转折。全诗写山水有远有近,抒情有虚有实,以江南美景反衬人物的满腹愁情,情韵悠扬,风华流美。诗的前半部分环境描写与后半部分诗人惆怅心情构成强烈对比:江南的早春,空气是那样清新,阳光是那样明亮,芳草是那样鲜美,人(裴坦)是那样倜傥风流,热情自信,周围一切都包孕着生机,充满了希望;而自己并没有因此感到高兴,反而受到刺激,更加深了内心的痛苦。这里是以江南美景反衬人物的满腹愁情。故选D。【2试题本题主要考查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答题时要注意结合诗歌的标题、注释和诗中表情达意的重点字词语进行分析。题干问的是“诗人的情感中体现在尾联的‘寂寥’上,结合全诗,简要分析是怎样表现的”,需要结合全诗内容分析如何体现“寂寥”的。首联用明快的色调,简洁的笔触,勾画出一幅春郊送别图。这两句诗不只是写景而已,它还交代了送行的时间、环境,渲染了离别时的氛围。颔联,云雾缭绕的九华山路旁,寺宇时隐时现。“九华山路”暗示裴坦的行程。眼前绿水环抱的青弋江村边,春风杨柳,轻拂桥面。青弋江在宣城西,江水绀碧,景色优美。“清弋江村”,点明送别地点。“云遮寺”,“柳拂桥”,最能体现地方风物和季节特色,同时透出诗人对友人远行的关切和惜别时的依恋之情。以上四句通过写景,不露痕迹地介绍了环境,交代了送行的时间和地点,暗示了事件的进程。为后面的寂寥做了铺垫。颈联叙写行者与送行者的不同心境。“的的”,是鲜明的样子。裴坦刚中进士不久,春风得意,踌躇满志,像鸿雁那样展翅高飞。所以,尽管在离别的时刻,也仍然乐观、开朗,而诗人自己宦海浮沉,不很得意,此刻要与好友离别,临歧执手,更觉“心摇摇然如悬旌而无所终薄”,一种空虚无着、怅然若失的感觉油然而生。尾联直抒胸臆,把“送裴坦”和自己将要“赴官归京”两重意思一齐绾合,两人原来是一起从京城到宣州任职的,此时却不能一同回去了。在这风光明媚的春日里,诗人只身回到京城以后,将会感到非常寂寞的。抒发惜别之情。

加载中...
AI正在思考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