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试
1970-01-01 08:00:00

阅读下列材料,根据材料,回答问题。

题目描述

【题目】阅读下列材料,根据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的工业基础,特别是重工业基础非常薄弱……这种落后的经济状况只能靠优先发展重工业才能改变,只有钢铁等基础工业发展了,机器制造业的原料增多了,轻工业的装备才能保证……

材料二   1956年我国国民经济中公私经济的地位

材料三  1958年,一首打油诗这样写道:“深耕细作产量高,一棵玉米冲云霄;彩云拴住玉米腰,吓得月亮弯了腰。”

材料四   1958年10月25日,山东范县县委书记作报告:“人人进入新乐园,吃喝穿用不花钱;鸡鸭鱼肉味道鲜,顿顿可吃四个盘;天天可以吃水果,各种水果穿不完;人人都说天堂好,天堂不如新乐园。”

请回答:

(1)材料一反映了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经济的什么状况?为改变这种状况,提出了什么方针?

(2)材料二反映了我国经济成分有什么变化?这种变化有什么重大意义?

(3)材料三反映了1958发生的什么运动的什么现象?这对农业生产造成了怎样的危害?

(4)材料四中“新乐园”在当时指什么?

 

答案解析

(1)状况:重工业基础薄弱(1分),提出了“一五”计划(2分)(2)变化:公有制经济占主体地位;(1分)意义:我国初步建立起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从此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2分)(3)反映了“大跃进”运动中的“浮夸风”。(2分)危害:使农业生产遭到严重破坏。(2分)(4)“新乐园”指人民公社。(2分)

试题分析:(1)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材料一反映了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经济的重工业基础薄弱;为改变这种状况,提出了“一五”计划;第一个五年计划,简称“一五”计划(1953—1957),是在党中央的直接领导下,由周恩来、陈云同志主持制定的,1955年7月经全国人大一届二次会议审议通过。至1957年,“一五”计划超额完成了规定的任务,实现了国民经济的快速增长,并为我国的工业化奠定了初步基础。(2)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材料二反映了我国经济成分的变化是:公有制经济占主体地位;这种变化的重大意义是;我国初步建立起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从此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开始了社会主义的道路的探索和建设。(3)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材料三反映了1958发生的“大跃进”运动中的“浮夸风”现象;浮夸风1958年至1960年间大跃进时 期的产物,运动中,以高指标、瞎指挥、浮夸风和共产风为主要标志的“左”倾错误严重泛滥。“浮夸风”作为“大跃进运动”的症结之一,首先在当时造成了前所 未有的浩劫就是大量农民的饿死。在大跃进过程中,出现了很多虚报产量的事。其中最著名的是河北徐水县,号称一年收获粮食12亿斤。人民日报对这种行为进行 了宣传。 依照这种报告制定的国家征收粮食额度严重超出实际产量。也是导致后来灾荒地主要原因。这对农业生产造成了怎样的危害是:使农业生产遭到严重破坏。(4)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材料四中“新乐园”在当时指人民公社。人民公社,是我国社会主义社会结构的、工农商学兵相结合的基层单位,同时又是社会主义组织的基层单位。我国人民公社运动是从一九五八年夏季开始的,很短时间内,全国农村就实现了公社化。人民公社是党的整风运动、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和一九五八年社会主义建设大跃进的产物。

加载中...
AI正在思考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