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试
2021-08-01 17:30:59

史料实证素养是学生通过历史学习应达成的历史核心素养之一,重在

题目描述

【题目】史料实证素养是学生通过历史学习应达成的历史核心素养之一,重在“实证”。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1  魏斐德教授的《洪业—清朝开国史》,算是有关明清鼎革之际的名著,在写到史可法的时候说:1620年,他(史可法)通过县试。1626年中举人。1626年中进士。

材料2  《明史》“选举二”载:三年大比,以诸生试之直、省,曰乡试。中式者为举人。次年,以举人试之京师,曰会试。中式者,天子亲策于廷,日廷试,亦曰廷试。

明代乡试以上考试,除了三年一次,还有年份上的规律:子、午、卯、酉年乡试,辰、戌、丑、未会试。

注:1620年农历庚申年(猴年)1626年为农历丙寅年(虎年)。

问题:据材料2,史论结合,逐一阐释材料1文中的历史解释错误。

 

答案解析

错误,据材料1“1626年中举人。1626年中进士”、材料2“中试者为举人。次年,以举人试之京师,曰会试……有年份上的规律:子、午、卯、酉年乡试,辰、戌、丑、未会试”,并结合所学知识即可发现两处错误:1626年乡试中举人错误;1626年同时乡试、会试错误。阐释,结合材料2的信息及所学知识从1626年是农历丙寅年没有乡试的依据说明第一处错误;从乡试之后第二年会试的依据说明第二处错误。

错误1:观点:1626年乡试中举人错误。论据:明代年号含子、午、卯、酉的年份乡试;1626年是农历丙寅年当年没有乡试。错误2:观点:1626年同时乡试、会试错误。论据:乡试之后第二年会试,而不是当年乡试、会试同时。

加载中...
AI正在思考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