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试
1970-01-01 08:00:00

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尽管各民族之间曾经存在矛盾

题目描述

【题目】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尽管各民族之间曾经存在矛盾与冲突,但经济文化交流和友好交往,一直是历史的主流。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秦汉时期我国的民族关系呈现出明显的区域特征,即南方地区的开发和融合加强,西部的贸易和交流频繁,北方边境战争不断。

材料二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我国西部和北部少数民族受汉族先进文化的影响不断内迁,大量南下的少数民族与汉族人民在黄河流域杂居相处,彼此交往。他们在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方面,相互渗透,取长补短。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秦汉时期在北方边境主要与哪个少数民族战争不断?为了抗击这一民族,秦始皇采取了什么措施?

(2)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西汉时期“西部的贸易和交流频繁”与什么历史事件有关?为了保证与西部贸易的畅通,西汉政府在西域设置了什么管理机构?

(3)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哪一少数民族为革除落后习俗、吸收汉族先进文化而进行了改革?改革名称是什么?请举出该改革的两项措施。

(4)请你谈谈民族关系与社会发展的内在联系。

答案解析

(1)民族:匈奴族。 措施:派大将蒙恬北击匈奴,并修筑长城。(2)事件:丝绸之路的开辟(或张骞通西域)。机构:西域都护。  (3)民族:鲜卑族。名称:北魏孝文帝改革。措施:迁都洛阳;推行汉化政策(或说汉语、穿汉服、改汉姓、与汉人通婚等)。(4)联系:良好的民族关系能促进社会的发展等。

(1)根据材料一“秦汉时期我国的民族关系呈现明显的区域性特征······北方边境战争不断”及所学知识可知,秦汉时期,北方边境生活的强大少数民族是匈奴族,不断骚扰边境,与秦汉王朝战争不断;为了抗击匈奴族,秦始皇采取的措施是,派大将蒙恬北击匈奴,并修筑西起临洮,东到辽东的万里长城。(2)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一“秦汉时期我国的民族关系呈现明显的区域性特征······西部的贸易和交流频繁,北方边境战争不断”及所学知识可知,张骞通西域以来,东西方的经济文化交流日趋频繁。 汉朝的丝绸、漆器等物品,以及开渠、铸铁等技术传到西域;西域的良种马、葡萄、乐器和歌舞等传入中国;丝绸之路成为古代东西方往来的大动脉,对于中国通其他国家和地区的贸易与文化交流,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因此,西汉时期“西部的贸易和交流频繁”与丝绸之路的开辟有关。第二小问: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为了保证与西部贸易的畅通,公元前60年,西汉政府在西域设置西域都护,作为管理西域的最高长官。西域都护机构的设置,标志着西域开始正式归属中央政权,今新疆及巴尔喀什湖以东,以南的广大地区是我国的领土。因此,西汉政府设置的管理机构是西域都护。(3)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一“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我国西部和北部少数民族受汉族先进文化的影响不断内迁······互相渗透,取长补短”及所学知识可知,439年,鲜卑族建立的北魏统一了黄河流域,494年,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在朝廷中使用汉语;禁用鲜卑语;改鲜卑姓为汉姓;鼓励鲜卑贵族与汉人贵族通婚;促进了民族交融,促进了鲜卑族的封建化进程。因此,为革除落后习俗,吸收汉族先进文化而进行改革的少数民族是,鲜卑族;改革的名称是北魏孝文帝改革;改革的措施有:迁都都洛阳;在朝廷中使用汉语;禁用鲜卑语;改鲜卑姓为汉姓;鼓励鲜卑贵族与汉人贵族通婚等。(4)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秦汉时期,与匈奴的战争,使人民的生命财产、社会生活遭到了极大破坏;丝绸之路的开辟,昭君出塞,孝文帝改革等,良好的民族关系能够促进社会的发展。因此,民族关系与社会发展的内在联系是民族之间的战争会影响社会的发展,良好的民族关系能够促进社会的发展。

加载中...
AI正在思考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