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试
2021-08-01 23:25:32

材料一   民本,法也。故善治者,塞民以法,而名地作矣。……

题目描述

【题目】材料一   民本,法也。故善治者,塞民以法,而名地作矣。……国之乱也,非其法乱也,非法不用也。国皆有法,而无使法必行之法。……故善治者,刑不善而不赏善,故不刑而民善。不刑而民善,刑重也。刑重者,民不敢犯,故无刑也。而民莫敢为非,是一国皆善也,故不赏善而民善。                              

——《商君书•画策》

材料二   盖君子之为政,立善法于天下,则天下治;立善法于一国,则一国治。如其不能立法,而欲人人悦之,则日亦不足矣。使周公知为政,则宜立学校之法于天下矣;不知立学校而徒能劳身以待天下之士,则不唯力有所不足,而势亦有所不得也。

——王安石《周公》

请回答:

(1)材料一中商鞅认为“善治者”的治国方略是什么?这对商鞅变法的结果产生了什么影响?

(2)据材料二,概括回答王安石认为实现“天下治”的方略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王安石变法中“立学校之法于天下”的具体措施。

答案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商鞅变法和王安石变法。(1)第一小问,依据材料“故善治者,塞民以法”以分析出厉行法治。根据材料“刑重者,民不敢犯,故无刑也”以分析出严刑峻法。第二小问,分析治国方略的影响,主要从维护统治秩序、巩固国家政权的角度分析,但需要说明严刑酷法容易激化社会矛盾。(2)据材料“立善法于天下,则天下治;立善法于一国,则一国治”,分析出主张立善法。第二小问,结合王安石变法中关于“改革科举制度和教育制度的内容”回答。

(1)治国方略:厉行法治,严刑峻法。影响:维护了社会秩序,巩固了政权;但严刑酷法也激化了社会矛盾。(2)方略:立善法。措施:改革科举制度(以经义策论取士),改革、整顿太学,重新编撰教科书,设置专门学校,培养专门人才,唯才用人

加载中...
AI正在思考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