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试
1970-01-01 08:00:00

    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道路在探索中逐渐形成中国特色。

题目描述

【题目】    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道路在探索中逐渐形成中国特色。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53-1957年,我国农业、轻工业和重工业产值增长速度和比重变化表

      变化

行业

1953年农轻重

比例(%)

1957年农轻重

比例(%)

1953~1957年平均增长速度(%)

农业

52.8

43.5

4.5

轻工业

29.6

29.2

12.8

重工业

17.6

27.3

25.4

 

材料二  1958年 8月,人民公社化运动骤然兴起,全国农村只用一个多月就基本实现公社化。时隔不久,党中央和毛泽东便觉察到公社化发生的急于过渡,共产风等“左”的偏差,对农业生产和农民生活造成了极为严重的影响,加重了整个国民经济的困难局面。

——摘编自《共和国重大事件和决策内幕》

材料三  “文革”时期,安徽凤阳一段花鼓词唱道:“凤阳地多不打粮,磙子一住就逃荒。只见凤阳女出嫁,不见新娘进凤阳。”

1979年,老百姓又唱道:“大包干,就是好,干部群众都想搞,只要搞上三五年,吃陈粮烧陈草。个人国家都能富,国家还要盖仓库。”

——摘自岳麓版《中国历史》(八年级下册)

(1)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当时经济发展中的特点及其产生的主要作用。

(2)据材料二,概括“人民公社化运动”带来的消极影响。

(3)对比材料三的两段唱词,指出凤阳百姓生活前后发生的变化。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该变化的主要原因。

答案解析

(1)特点:集中主要力量发展重工业(或重工业发展较快);主要作用:为国家工业化奠定初步基础。(2)消极影响:对农业生产和农民生活造成了极为严重的影响,加重了整个国民经济的困难局面。(3)变化:粮食产量提高,人民生活改善。主要原因:实行了分田包干到户,自负盈亏,调动了农民生产积极性(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解放了生产力)。

(1)依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为了有计划地进行社会主义建设,我国编订了发展国民经济的第一个五年计划,它的基本任务是:集中主要力量发展重工业,建立国家工业化和国防现代化的初步基础;作用:1957年底,第一个五年计划各项经济建设指标超额完成。我国开始改变工业路后的面貌,为国家工业化奠定初步基础,向社会主义工业化迈进。(2)依据材料二信息“1958年 8月,人民公社化运动骤然兴起,……对农业生产和农民生活造成了极为严重的影响,加重了整个国民经济的困难局面。”可知,“人民公社化运动”带来的消极影响是对农业生产和农民生活造成了极为严重的影响,加重了整个国民经济的困难局面。(3)依据材料三,凤阳百姓生活前后发生的变化是粮食产量提高,人民生活改善。出现原因: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激发了农民的劳动热情,解放了农村生产力,农业生产和农民收入有很大提高。

加载中...
AI正在思考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