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的强弱、国力的大小取决于人才的数量和质量。公开、公平地选
题目描述
【题目】民族的强弱、国力的大小取决于人才的数量和质量。公开、公平地选拔人才是人们美好的愿望。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魏晋以来,官员大都从各地高门权责的子弟中选拔。权贵子弟无论优劣,都可以做官。许多出身低微但有真才实学的人,却不能到中央和地方担任高官。
——摘自《中国历史》
材料二:科举制度的最大合理性在于它那“朝为田舍郎,幕登天子堂”式的“机会均等”……的机制,对知识分子的社会心理是一种塑造,客观上激励了个人的奋斗精神。
——摘自薛明扬《中国传统文化概论》
材料三:科举选官制度,使一些本来无立锥之地的平民书生,通过科场也得以晋身于官僚、贵族的行列,其中包括着一大批极为出色的、有着高度文化素养的政治家和行政管理专家。这样一来,在社会的等级阶层之间,也就必然会出现等级中的升降、甚至贵贱间的对流,这种流动性同时为那些原来既非官僚、也不是地主的人步入官僚队伍,提供了可能性。
——摘编自胡平《试论科举对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影响》
材料四:八股取士制度是明清统治集团为选拔人才,经过长期摸索,总结经验教训,最后确定下来的。明朝严格规定考试的题目必须来自“四书”“五经”;考生对题目的解释,必须是以朱熹的《四书集注》为标准,不得自己随意发挥。否则,考生就会被认为是离经叛道,即使文章写得再好,也不可能录取。明朝科举对考试答卷的文体格式、段落划分,都有严格的规定,要求答卷由八个部分组成,其中后四个部分为主体,每部分要有两股对仗的文字,因此称为“八股文”。八股文内容空疏,形式呆板,又脱离实际,禁钿思想。应试的人为了能够被录取,只有死读“四书”“五经”,成为皇帝旨意的顺从者。
——摘编自统编《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
(1)材料一、材料二中选拔官吏的标准分别是什么?
(2)科举制正式诞生于何时?结合材料二、材料三,分析科举制度的确立对当时社会产生了什么影响。
(3)依据材料四,指出明朝科举考试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分析这种变化对社会发展造成了怎样的负面影响?
(4)结合以上材料,请你就如何促进今天我国考试制度的改革提一条合理化建议。
答案解析
(1)门第;考试。(2)隋朝;科举制的创立,是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一大变革,加强了皇帝在选官和用人上的权力,扩大了官吏选拔的范围,使有才学的人能够由此参政,同时也推动了教育的发展。(3)八股取士;脱离实际,禁锢思想,被录取后成为皇帝旨意的顺从者。(4)考试应该与平时成绩、学校推荐相结合。
(1)依据题干材料一“魏晋以来,官员大都从各地高门权责的子弟中选拔。” 材料二“科举制度的最大合理性在于它那“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式的“机会均等”,结合所学知识,材料一中选拔官吏的标准是门第;材料二中选拔官吏的标准是考试。从而得出正确的答案。(2)依据题干和结合所学知识,隋文帝时分科考试选拔官吏,隋炀帝时,进士科的创立,标志着科举制的正式确立。科举制的创立,是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一大变革,加强了皇帝在选官和用人上的权力,扩大了官吏选拔的范围,使有才学的人能够由此参政,同时也推动了教育的发展。从而得出正确的答案。(3)依据题干“八股取士制度是明清统治集团为选拔人才……成为皇帝旨意的顺从者。”结合所学知识,明朝为了加强思想控制,实行八股取士。八股取士的危害使读书人脱离实际,禁锢思想,被录取后成为皇帝旨意的顺从者。从而得出正确的答案。(4)依据题干和结合所学知识,促进今天我国考试制度的改革提一条合理化建议:考试应该与平时成绩、学校推荐相结合。从而得出正确的答案。
相关试题
智慧树知到2020《中国古建筑文化与鉴赏》见
139. 材料价格可以采用将含税价格除以调整
政府救市中短期:政策性减免、政策性补贴、政策
【多选题】 石子吸水率试验需要用到的仪器设备
“众筹”火了,只要是有创意、网友喜欢的项目都
十三五规划建议提出,到2020年城乡居民人均
2016年1月16日,“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
【填空题】 贯彻“三个代表”要求,我们必须坚
除国家另有规定外,任何单位和个人()发布包含
民族区域自治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和基本政治制
从所给四个选项中,选择最合适的一个填入问号处
某单位派出80名职工参加三个项目的比赛:篮球
一般将倾角在()以下的煤层叫作近水平煤层。
离婚后不直接抚养子女的父或母有探望子女的权利
CT机问世后大致可以分为:()
某自来水公司水泵房有一台送水泵,配用交流三相
证券公司申请介绍业务资格,净资本不低于10亿
项目干系人包括( )
处理拒爆时,在距拒爆炮眼()以外另打与拒爆炮
我国环境保护法规定的公民依法享有的环境权利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