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试
1970-01-01 08:00:00

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后面小题

题目描述

【题目】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后面小题

太宗初即位,中书令房玄龄奏言:“秦府旧左右未得官者,共怨前宫及齐府左右处分①之先己。”太宗曰:“古称至公者,盖谓平恕无私。丹朱、商均,子也,而尧、舜废之。管叔、蔡叔,兄弟也,而周公诛之。故知君②人者,以天下为公,无私于物。朕与公等,衣食出于百姓,百姓人力已奉于上,而上恩未被③于下。今所以择贤才者,盖为求安百姓也。用人但问堪④否,岂以新故异情?凡一面尚自相亲,况旧人而顿忘也。才若不堪亦岂以旧人而先用?今不问其能不能,而直言其怨嗟,岂是至公之道耶?”

(节选自《贞观政要》,有改动)

(注释)①处分,安排职务②君:统治③被:遍及④堪:胜任

【1】用“/”为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划一处)

才 若 不 堪 亦 岂 以 旧 人 而 先 用?

【2】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直线的句子。

今所以择贤才者,盖为求安百姓也。

【3】太宗认为用人的“至公之道”是什么?(用自己的话回答)

答案解析

【1本题考查文言文语句的句读。解答此类试题,要在整体感知文章内容的基础上,先对句子作简单翻译,初步了解大意,然后根据句子的意思和古文句法进行句读;同时利用虚词来辅助句读。句读时要注意古汉语的语法和句式,句读不能出现“破句”的现象。这句话意思是:如果才能不堪胜任,怎能因为是旧的下属而先任用?据此可断句为:才若不堪/亦岂以旧人而先用?【2本题考查的是理解并翻译句子的能力。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首先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运用“留”“删”“调”“换”“补”的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此句中重点的词有:所以:表原因,……原因;者……也:表判断;盖:表原因,因为;安:使……安定。【3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答题时需要通晓全文大意,理解相关的语句,分析其含义,由“以天下为公,无私于物”可看出太宗认为用人的“至公之道”是不存偏私之心;由“才若不堪亦岂以旧人而先用?今不问其能不能,而直言其怨嗟,岂是至公之道耶?”可以看出太宗认为用人的“至公之道”是看他能否胜任。译文参考:唐太宗刚即位时,中书令房玄龄上奏说:“秦王府的老部下没有做上官的,他们都埋怨陛下,说前太子宫和齐王府的部下都比他们早先安排了官职。”太宗说:“古时候所谓的大公无私,是指宽容公正而无私心。丹朱、商均是尧、舜的儿子,而尧、舜却废黜了他们,管叔、蔡叔是周公的兄弟,而周公却把他们杀掉。由此可知,作为治理百姓的君主,要以天下为公,不存偏私之心。我和你们的衣食都出自百姓,这就是说,百姓的人力已奉献给了朝廷,而我们的恩泽却没有遍及民间,如今朝廷之所以要选择贤才,就是要安抚百姓。用人只问是否有能力胜任,怎能因亲疏、新旧关系而区别对待呢?凡是见过一面的人尚且感到亲近,何况是旧的下属,怎会一下子就忘掉呢?如果才能不堪胜任,怎能因为是旧的下属而先任用?如今你们不谈论他们能不能胜任,而只说他们有怨言,这难道是至公之道吗?”

加载中...
AI正在思考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