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我国古代是一个以农为本的社会,历代都把发展农业当作头
题目描述
【题目】(经济)我国古代是一个以农为本的社会,历代都把发展农业当作头等大事。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神农因天之时,分地之利,制耒耜,教民农作。
——《白虎通》
材料二:“宗庙之牲为畎亩之勤。”
——《国语晋语》
材料三:商鞅变法明确规定:“僇力本业,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极大地调动了民众务农和作战的积极性。
——刘玉峰《商鞅变法农战政策和抑商政策之得失》
材料四:水旱从人,不知饥馑,时无荒年,天下谓之“天府”也。
——《华阳国志蜀志》
请回答问题
(1)材料一的传说反映了什么历史现象?从哪些原始居民的生活中可以体现出来?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指出春秋时期农业生产领域出现了哪些新现象?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调动民众务农的积极性”是基于商鞅变法中哪一措施的实施?
(4)材料四中“天府”的形成与哪一因地制宜的工程有关?
(5)综合上述材料,概括推动中国古代农业发展的因素有哪些?
答案解析
(1)原始农业的出现;半坡、河姆渡原始居民。(2)铁制农具和牛耕的出现。(3)鼓励耕织,生产粮食、布帛多的人可免除徭役。(4)都江堰(5)生产工具的进步、政府政策的影响、广大劳动人民的辛勤劳动、兴建水利工程等
(1)根据材料一“神农因天之时,分地之利,制耒耜,教民农作。”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的意思是:神农根椐一年四季气候的变化以及地势条件的便利,制作了耒耜,教百姓从事农耕。因此说题干中的材料反映的是我国原始农业的出现。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我国较早种植水稻的原始居民是位于长江流域的河姆渡原始居民,较早种植粟的原始居民是位于黄河流域半坡原始居民,他们是我国原始农耕的代表。(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中“宗庙之牺,为畎亩之勤”的意思是宗庙祭祀的祭品(当时叫做“牺牲”,主要包括猪牛羊)现在作为田间的劳动力。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我国春秋时期,出现牛耕,春秋战国时期铁器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广产生了深远的社会影响。(3)分析材料三“僇力本业,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可知,“调动民众务农的积极性”是基于商鞅变法中的鼓励耕织。商鞅变法中奖励耕织,生产粮食和布帛多的人,可以免除徭役。(4)分析材料四“水旱从人,不知饥馑,时无荒年,天下谓之‘天府’也。”可知,材料描述的是都江堰,战国时期李冰修建都江堰,它是一项综合性的(防洪、灌溉)工程,消除了岷江水患,灌溉了大片田地,使成都平原成为“天府之国”。至今仍然发挥着分洪、灌溉和运输的作用。两千多年来,一直造福人民。(5)由上述材料知,推动中国古代农业发展的因素有,生产工具的进步、政府政策的影响、广大劳动人民的辛勤劳动、兴建水利工程等等。
相关试题
乘客在公共交通工具行驶过程中,抢夺方向盘、变
311以下属于我国节水型社会建设存在的问题的
【简答题】 餐厅有几个包厢,分别叫什么名字?
【单选题】 各分支机构协助办理冻结手续时,有
4898境外非政府组织在中国境内活动资金包括
“兵马未动,粮草先行”,没有“财”便无“政”
(判断题)钻机运转时,禁止将任何物品放在钻机
《ISIS》是科学史的奠基人萨顿创办的杂志,
在朝鲜战场上,中国人民志愿军发扬伟大的爱国主
(单选题)肝细胞出现羽毛状或网状坏死见于()
①法律议案的审议②新法律的贯彻实施③法律议案
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中央政治局第九次集体学习发
他家住北京,距今约3万年,有爱美观念,已经掌
统计的基本任务是提供有关经济社会发展情况的统
现在解决东部地区的能源问题,又有利于环境保护
急滩主要出现在()。
依据我国义务教育法的规定,义务教育阶段不收学
常用的抗凝保存液有几种。()
()是小说《草枕》译成中文的书名。
1938年,国立长沙临时大学更名为国立西南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