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试
2021-07-27 08:56:07

认识时代精神既是走进历史也是关注现实。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题目描述

【题目】认识时代精神既是走进历史也是关注现实。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统一是中国历史发展的主流。造成中华文明这一鲜明个性特征的重要因素,是中国历史上历经数千年而不衰的“大一统”思想的潜移默化,而秦汉时期正是这种理念完全定型的关键阶段。秦汉时期的最高统治者,都对统治思想进行了选择,用以规范、整齐全国上下的思想,并构筑了统一的制度文化。秦汉时期的思想家也全力以赴地弘扬:“《春秋》所以大一统者,六合同风,九州共贯也。”

——摘编自黄朴民《论秦汉文化的时代精神》

材料二  1916年6月4日,天津《社会教育星期报》刊载了由实业家宋则久撰写的《维持国货歌》

洋货好,洋货好,每年进口四万万,雪白银子不见了。

洋货好,洋货好,中国立场立不住,穷人遍地怎样了。

洋货好,洋货好,漏卮不塞国将亡,高丽前车不远了。

国货好,国货好,人人尽用本国货,工场多时闲人少。

国货好,国货好,衣食充足知礼义,地方安靖盗贼少。

国货好,国货好,漏卮既塞国富强,吾人担负自然少。

材料三  “九一八”事变发生后,伴随抗日救亡运动的兴起,《义勇军进行曲》、《毕业歌》等救亡歌曲通过银幕、舞台、广播等途径,在社会上产生了广泛的影响。“民众歌咏会”等歌咏团体也如雨后春笋般遍及各地,逐渐群众性歌咏热潮。1937年全面抗战的爆发激发起更多作曲家的创作热情,他们创作的《大刀进行曲》《到敌人后方去》等抗战歌曲传唱于长城内外、大江南北。1938年1月,“中华全国歌咏协会”在武汉成立,提出“要用歌咏去发动民众,组织民众,把他们唱上战场,为中华民族的解放而斗争”。规模宏大的群众歌咏活动唱响着团结抗战的激昂旋律。

——摘编自陈聆群《抗日救亡歌咏运动》

(1)根据材料一,指出秦汉文化蕴涵的时代精神及其历史价值。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概括秦始皇、汉武帝“构筑统一的制度文化”而采取的政治及文化措施。

(2)材料二的《维持国货歌》反映的是当时哪一场群众斗争的基本诉求?根据歌谣唱词,归纳“维持国货”的意义。

(3)根据材料三,概括20世纪30年代抗日救亡歌咏运动蓬勃兴起的原因。指出其产生的重要影响。

 

答案解析

(1)时代精神:根据“中国历史上历经数千年而不衰的‘大一统’思想的潜移默化,而秦汉时期正是这种理念完全定型的关键阶段”得出“大一统”。历史价值:根据所学可知,“大一统”思想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奠定了基础。措施:根据所学可知,政治上,秦始皇建立皇帝制、郡县制,汉武帝建立刺史制度、察举制;文化上秦朝统一文字,西汉逐步确立儒学的统治地位。(2)斗争:根据“1916年”“洋货好,洋货好,每年进口四万万,雪白银子不见了”,联系所学《马关条约》的内容和影响,得出抵制日货,提倡国货运动。意义:根据“人人尽用本国货,工场多时闲人少”“衣食充足知礼义,地方安靖盗贼少”得出促进国家实业发展,增加人民收入,促进社会安定和国家富强;根据“漏卮既塞国富强,吾人担负自然少”得出有利于抵制列强的侵略掠夺,挽救民族危亡。(3)原因:根据“‘九一八’事变发生后,伴随抗日救亡运动的兴起”得出日本帝国主义侵略,民族危亡,抗日救亡运动的推动;根据“《义勇军进行曲》、《毕业歌》等救亡歌曲通过银幕、舞台、广播等途径,在社会上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创作的《大刀进行曲》《到敌人后方去》等抗战歌曲传唱于长城内外、大江南北”得出抗日救亡歌曲的创作和传播;根据“‘民众歌咏会’等歌咏团体也如雨后春笋般遍及各地”得出救亡歌咏团体的广泛成立。影响:根据“要用歌咏去发动民众,组织民众,把他们唱上战场,为中华民族的解放而斗争”“唱响着团结抗战的激昂旋律”得出激发全民族的抗战热情,鼓舞民众抗日斗争。

(1)时代精神:“大一统”。历史价值: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奠定了基础。措施:政治上建立皇帝制、郡县制、刺史制度、察举制(推恩令不给分);文化上统一文字,逐步确立儒学的统治地位。(2)斗争:抵制日货,提倡国货运动。意义:促进国家实业(民族工业)发展,增加人民收入(增加就业、减轻负担),促进社会安定和国家富强;有利于抵制列强的侵略掠夺,挽救民族危亡。(3)原因:日本帝国主义侵略,民族危亡;抗日救亡运动的推动;抗日救亡歌曲的创作和传播;救亡歌咏团体的广泛成立。影响:激发全民族的抗战热情,鼓舞民众抗日斗争。

加载中...
AI正在思考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