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主席在出访中亚和东南亚国家期间,先后提出共建“丝绸之路
题目描述
【题目】习近平主席在出访中亚和东南亚国家期间,先后提出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简称“一带一路”)的重大倡议,得到国际社会高度关注.“一带一路”战略贯穿欧亚大陆,东边连接亚太经济圈,西边进入欧洲经济圈.对外交往是国家实力的展示,中国需要世界,世界也需要中国.根据以下图文材料,探究如下问题。
【经济交流】
材料一 丝绸之路路线图
材料二 郑和七次下西洋,海上丝绸之路盛极一时.他每到一地,都以中国的丝绸和瓷器换取当地的特产或馈赠当地的国王,与当地居民公平交易,互通有无,不占别国一寸土地,未掠夺他人一分财富.
——《郑和下西洋﹣伟大的和平使者》
材料三 15世纪,追求财富的欧洲人梦想去东方发财,开始探寻通往东方的航路.
【文化交流】
材料四
【政治交往】
材料五 1955年众多亚非独立国家的首脑,聚集在印度尼西亚的万隆,举行第一次没有殖民主义国家参加的亚非国际会议.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
材料六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美国对新中国采取政治上孤立、经济上封锁、军事上包围的政策,中美关系长期以来处于敌对状态.二十世纪七十年代,随着国际形势的变化,中美两国领导人都认为有必要改善两国关系,实现双边关系正常化.
——中华书局《中国历史》(八年级下)
(1)根据材料一回答;两次出使西域,并为丝绸之路的开辟做出重要贡献的人物是谁?丝绸之路经过的新疆地区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请写出西汉时加强对新疆管辖的史实.
(2)根据材料二说出郑和和船队最远到达的地区.
(3)根据材料三回答:1942年横渡大西洋到达今天美洲的航海家是谁?
(4)请按顺序写出材料四图1和图2中人物的主要贡献分别是什么?
(5)根据材料五回答:出席亚非国际会议的中国代表团团长是谁?他提出的什么方针促进了会议的圆满成功?
(6)根据材料六回答:1972年访华的美国总统是谁?中美正式建交是在哪一年?
答案解析
(1)张骞;公元前60年,西汉王朝在西域设置西域都护.(2)非洲东海岸与红海地区.(3)哥伦布.(4)东渡日本弘扬佛法,西行天竺求取佛经.(5)周恩来,求同存异.(6)尼克松,1979年1月1日.
试题分析:(1)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丝绸之路有关知识的准确识记。依据已学知识可知,在西汉张骞通西域的基础上,开创了丝绸之路。公元前60年西汉政府设置西域都护,标志着中央政府对西域地区的正式管辖,这是今新疆地区正式归属中央统辖的开始。(2)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郑和下西洋有关知识的准确识记。依据所学知识可知, 1405—1433年,明成祖派郑和七次下西洋,最远到达红海沿岸和非洲东海岸,促进了中国与亚非各国的经济交流和友好关系。郑和下西洋属于明朝中外交往的史实。(3)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新航路的开辟有关知识的理解。依据所学知识可知,新航路的开辟中,哥伦布发现了新大陆。新航路开辟以后,从欧洲到亚洲、美洲和非洲等地的交通往来日益密切,世界开始连成一个整体。(4)本题考查的是唐朝对外交往的相关内容。“东瀛”指日本,唐玄宗时期鉴真东渡日本弘扬佛法,还将中国的医药、建筑、雕塑、文学、书法、绘画等技术知识介绍到日本。鉴真是唐朝中日经济文化交流的使者。唐朝贞观初年,玄奘从长安出发,历经艰险,前往天竺取经,贞观后期,玄奘携带大量佛经回到长安。(5)本题主要考查20世纪50年代的中国外交成就。依据所学知识可知,1955年,在万隆会议上,中国代表团团长周恩来提出了“求同存异”的方针,促成了大会的圆满成功,也促成了中国同亚非各国的团结与合作。(6)本题主要考查20世纪70年代的中国外交成就。1972年2月,美国总统尼克松访问中国。双方在上海签署了《中美联合公报》,标志着中美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1979年1月1日,中国与美国正式建立外交关系。
相关试题
9330【习题】支部大会决议主要包括:发展对
下列句式特点与其他三句不相同的一项是 ? 答
运动一定要超过30分钟才会开始消耗脂肪吗?答
4005下列对《三峡》中的词语解释错误的一项
【判断题】 龙门架立起后,应将缆风绳和龙门架
(单选题)形成药物依赖的主要因素是()
(单选题)某单代号网络计划中,工作B与其紧后
职业理想的最低动机是(). ? 答案
马克思指出:“哲学把无产阶级当作自己的物质武
现代奥林匹克运动创始人是( )A.萨
2017年,部分地市网站中,频出个人信息泄露
下列各项中,影响固定资产折旧的因素包括( )
资产组一经确定,在各个会计期间应当保持一致,
在多数板式塔内气、液两相的流动,从总体上是(
车站开挖需分层分块进行,开挖分层高度一般为(
校园文化是影响学生发展的因素之一。在课程类型
()曾经说过:志不立,天下无可成之事。 (1
7.上市公司可以收购本公司股份的情况有()。
阿尔弗里德·马歇尔认为经济仅仅依靠自我的均衡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24个字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