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试
2021-08-13 06:37:57

没有创新,就没有活力。不管是社会主义国家还是资本主义国家,为

题目描述

【题目】没有创新,就没有活力。不管是社会主义国家还是资本主义国家,为促进经济的发展都做过有益的探索。不同意识形态的国家,彼此间也有可以相互借鉴的宝贵经验。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  1929年,美国的国民生产总值是1040亿美元,到1932年只剩下580亿美元了,美国损失了一半的财富……富兰克林·罗斯福的“新政”开创了市场经济的新模式。在这种模式中,市场规律这只“看不见的手”和政府干预这只“看得见的手”联合起来,共同影响经济,市场的作用和政府的作用同时得以发挥。

——《大国崛起》解说词

材料三  1933年5月,(罗斯福)发布《农业调整法》,强制农民减少耕地面积和牲畜繁殖,以提高农产品的价格,解决农副产品过剩问题;国家对缩减耕地和降低牲畜繁殖的人进行补贴。

——《从分散到整体的世界史现代分册》

请回答

(1)根据图,概括1921-1925年粮食产量的变化趋势。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导致1921-1925年变化趋势出现的政策因素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使“美国损失了一半的财富”的事件是什么?罗斯福总统上台以后是怎么应对的?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罗斯福在农业上的措施并说明其目的

(4)以上是两种不同社会制度国家的成功改革,从中你得到了哪些启示?

答案解析

(1)根据所学和材料一可知:粮食产量逐年提升,苏维埃政权巩固以后,列宁实行新经济政策,规定用固定的粮食税代替余粮征集制,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提高,粮食产量增加。(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29年——1933年发生了大危机,罗斯福上台后,为解决经济危机,采取了一系列新政,史称罗斯福新政,从而加强了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和指导。(3)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罗斯福新政在农业方面的主要措施有减少耕地面积和牲畜产量,进行农业补贴,严格控制生产过程,这样做是为了减少产量来提高农产品价格,提高农民的购买力。(4)此问是开放性的,符合下列要点即可:例如,经济建设一定要从国情出发;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要实事求是;要勇于探索和创新等。

(1)趋势:粮食产量提升;政策因素:实行新经济政策,规定用固定的粮食税代替余粮征集制。(2)事件:经济大危机;应对:罗斯福新政,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和指导。(3)措施:压缩农业生产,实行政府补贴;目的:提高农产品价格和农民的购买力。(4)经济建设一定要从国情出发;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要实事求是;要勇于探索和创新。

加载中...
AI正在思考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