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试
1970-01-01 08:00:00

阅读《和氏之璧》,回答后面小题。

题目描述

【题目】阅读《和氏之璧》,回答后面小题。

楚人和氏得玉璞楚山中,奉而献之厉王。厉王使玉人相之,玉人曰:“石也。”王以和为诳,而刖②其左足。及厉王薨,武王即位,和又奉其璞③而献之武王。武王使玉人相之,又曰:“石也。”王又以和为诳,而刖其右足。武王薨,文王即位,和乃抱其璞而哭于楚山之下,三日三夜,泣尽而继之以血。王闻之,使人问其故。曰:“天下之刖者多矣,子奚哭之悲也?”和曰:“吾非悲刖也,悲夫宝玉而题之以石,贞士而名之以诳,此吾所以悲也。”王乃使玉人理其璞而得宝焉,遂命曰:“和氏之璧。”

(注释)①和氏之璧:一块古代极为珍贵的宝玉。蔺相如完璧归赵讲的就是这块玉。②刖yùe:古代的一种把脚砍掉的酷刑。③璞:蕴藏着玉的石头。

【1】解释下列文中加点的词。

①厉王使玉人相之(______)

②泣尽而继之以血(_____)

③王闻之(______)

④子奚哭之悲也(______)

【2】下列各句中,与“献之武王”中“之”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B. 乃记之而去

C. 虽有千里之能

D. 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3】用“/”划出下面句子的两处停顿。

楚 人 和 氏 得 玉 璞 楚 山 中

【4】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1)贞士而名之以诳,此吾所以悲也。

(2)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5】和氏之璧的故事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答案解析

【1本题主要考查点是文言实词的理解。解答此类题目,一定要先翻译句子,知道句意然后再解释词语,并要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特殊情况,平时要注意积累并识记一些常见的实词。本题需要注意的词语是:闻:听说。【2本题考查虚词“之”字的用法。B与例句都是代词。A项是音节助词,无实义。C项是结构助词,的。D项是助词,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无意义。【3本题考查学生的断句能力。一般来说,主谓之间应该有停顿,领起全句的语气词后应该有停顿,几个连动的成分之间也应该有停顿。所以划分句子节奏时,除了要考虑句子的意思,还要考虑句子的结构。可以根据句意来划分,句意为:楚国的卞和在楚山中得到一块未经雕琢的璞玉。【4本题考查对文言句子的翻译。我们在翻译的过程中,只要字字对译,不丢关键字,然后语句通顺,意思明确,就可以拿满分了。翻译句子时,要注意重点词语,一定要翻译到位,切忌漏翻关键词语。重点词语:诳:骗子。食:通“饲”,喂。【5本题考查对文章主旨的理解。此文叙述卞和三次献璧,结果被楚厉王、楚武王视为故意欺骗,先后砍去左脚和右脚。最后卞和痛哭了三天三夜,文王派人仔细研究,确认是块美玉,命名为“和氏璧”。本文写的人物有:卞和和领导者(厉王、武王、文王),所以道理可以从卞和角度说,是金子总会发光,有才华的人往往被埋没荒野,甚至被人当成骗子,虽然屡遭挫折,但是真诚、执着地坚持,定会有才华显露被人赏识的那一天;从领导者的角度说:领导者应该善于发现人才,不应该不经过分析就胡乱做决定。文言文翻译有直译和意译两种方法,一般要求直译。所谓直译,就是将原文中的字字句句落实到译文中,译出原文中用词造句的特点,甚至在表达方式上也要求与原文保持一致。翻译要求字字落实,译出原文用词的特点,译出原文造句的特点。翻译:楚国的卞和在楚山中得到一块未经雕琢的璞玉,拿去献给楚国国君厉王。厉王叫玉匠鉴别。玉匠说:“这是一块普通的石头呀!”厉王认为卞和是个骗子,把卞和的左脚砍掉了。楚厉王死了以后,武王当了楚国的国君。卞和又捧着那块璞玉献给武王。武王又叫玉匠鉴定。玉匠又说:“这是一块普通的石头呀!”武王也认为卞和是个骗子,又把卞和的右脚砍掉了。武王死了以后,文王继承了王位。卞和于是抱着璞玉在楚山脚下痛哭了几天几夜,眼泪哭干了,连血也哭出来了。文王听到这事,便派人去问卞和,说:“天下被砍掉双脚的人多得很,为什么唯独你哭得这样伤心呢?”卞和回答说:“我并不是伤心自己的脚被砍掉了,我所悲痛的是宝玉竟被说成石头,忠诚的好人被当成骗子,这才是我最伤心的原因啊。”文王便叫玉匠认真加工琢磨这块璞玉,果然发现这是一块稀世的宝玉,于是把它命名为“和氏之璧”。

加载中...
AI正在思考中,请稍候...